去年底,我信誓旦旦今年絕不開坑,只會填坑。我真的無意騙你,可是我騙了自己,言猶在耳就辦了家出版社,一頭栽進深坑。
不過,說辦出版社是在填坑也沒有錯,填的,是出版自由那個深不見底的大坑。
分散式出版:從實驗到實踐
友好們都知道,去年我實驗分散式出版,推出《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NFT 書,並在一個月賣出 1024 本,成功達標,收入跟《區塊鏈社會學》以傳統模式出版兩年所得相若。
我的臉皮太薄,不好意思臭美地自稱暢銷書作者,偏偏客觀現實卻是,能賣出 1000 本書,在台港就稱得上暢銷了,這說明不是我好棒,而是書市很爛。更遑論,市場萎縮之餘台灣還面對通路割價傾銷,香港則更嚴峻,不但市場更小,還得面對審查。
分散式出版實驗成功,有人說那只是基於我的獨有條件,那實在是過譽了。我自問是個努力而堅持的文字工作者,但寫得比我好,書迷比我多的作家滿街都是,只是受制於當前出版生態,未能賣出更多書,甚至未能把書付諸出版。我有信心,當分散式出版形成生態,當其他作家和作品以 NFT 書的形式出版,將會比我的作品更成功。
思前想後,一個成功案例只是實驗,何不開辦出版社,聯合出色的作家、重要的作品,實踐更多成功案例?對於文化白紙如我,這條路注定難行,幸好我找到最強的搭檔 Matters 和飛地書店的創辦人張潔平,彌補我的不足,實踐分散式出版典範,以 NFT 書實現數位擁有和內容永續。
用 NFT 書實踐數位擁有
相對紙本書,電子書有成本低廉、不佔空間、方便搜尋等諸多優點,這些已是老生常談,不贅。
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比較「先進」的電子書也有倒退的一面。紙本「買書得書」,只要不被蟲蛀水浸讀者就能一直擁有,但購買「傳統」電子書僅可供閱讀,在各種意義上,讀者並不擁有它。換一個說法,讀者買的是電子書的「使用權」而不是「擁有權」。
這個概念跟銀行存款類似。存款於銀行是一種託管關係,資產平日不在我們手中,但銀行答應我們,需要時可以取出來。我們的電子書,也是「託管」在平台上,只是我們很多時意識不到,也不懂得擔心失去多年存下來的書,畢竟平台倒閉的可能性看來很低,就如我們一般不會擔心失去存款,因為銀行倒閉的個案很少,就算發生了,政府也會出手去救(出版業可沒有這個福份)。
但金錢作為資產和書本作為資料,它們數位實現的方式有所不同。存款可以從一家銀行轉移到另一家銀行,電子書卻不能從一個平台轉到另一個平台,這純粹出於商業考慮而非技術限制。另外,存款取出來就是可以自由使用的紙鈔,電子書卻不能取出來變成紙本書,在「翻印必究」、「all rights reserved」的授權方式之下,讀者連把付費購買的電子書打印出來的權利都沒有。以上種種,都是傳統電子書並不真正由讀者擁有所產生的怪現象。
以 NFT 作為書本載體,將令「數位擁有」變得可能。讀者購買 NFT 書,可下載不受數位版權管理(DRM)限制的文本,視乎個人習慣以電腦、手機或者平板打開,文本採用不上鎖的 pdf 和 ePub 格式,標準的閱讀軟件就能讀取。
假如你是電子書的老用戶,很可能已有 Kindle、mooInk、Kobo、Hyread、Boox 等專屬閱讀器,那麼你只要把 ePub 文件上載到對應平台,就能維持閱讀習慣,享受電子墨水那種最接近白紙黑字,不傷眼睛的效果。如果連這樣都滿足不了你,你甚至可以把文本打印出來,一邊閱讀一邊感受紙張的質感。雖然我們鼓勵環保,但畢竟決定權在你,才是真正擁有。
除了文本,封面更是 NFT 書的一大特色。我們出版社計畫中的每部作品均限量發行 1000 本,每本除了以版本號(edition)#000 至 #999 標識,還搭配由藝術家設計,每本均獨一無二的封面,大大提高收藏價值,供持有者於個人的 web3 書架展現。
數位擁有與封面典藏,構成紙本書和傳統電子書都從未有過的擁有和閱讀經驗。
內容流轉和永續留存
資訊科技越發達,出版的概念就越模糊,畢竟在臉書按一下讚,已經符合昔日出版的廣泛定義。若把出版的定義收窄令其更有意義,就需要符合流轉和留存兩大條件。
流轉和留存是兩個維度,前者是橫向的空間,後者是縱向的時間。前者有助後者,因為流轉越廣,能留存下去的機會也越高;但前者也會破壞後者,因為流轉容易造成無意或有意的以訛傳訛,就算延續到下一輩,留存下來的也不是原汁原味的版本。以經典古籍《紅樓夢》為例,由於流轉極廣,時至今日也能輕易找到;然而廣泛流轉也讓《紅樓夢》產生不同版本,據說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手筆,後世對此深入研究,但始終莫衷一是。
NFT 書利用區塊鏈和分散式存儲,同時兼顧流轉和留存。首先,每本 NFT 書的元資料如書名、作者、出版日期、許可協議和內容指紋等,加上系統生成的唯一編號,全部儲存在區塊鏈。這組元資料的定位類似國際書號(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故稱為 ISC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ontent number),是 NFT 書的出版證明,像人的出世紙。相對於出生證明由政府中央發出,區塊鏈的特性讓每本 NFT 書的出版證明不可竄改,更附帶由多人見證的時間戳。
其次,NFT 書的文本存放於 IPFS 等分散式存儲,利用多節點、點對點的技術,令審查和全面下架變得極度困難,幫助留存。此外,每份文本都會算出內容指紋,紀錄於 ISCN 出版證明上。所謂內容指紋即數學上的雜湊值(hash),特色是即使只更改一個標點符號,指紋就會徹底改變,因此只要確認內容指紋跟出版證明所列相同,就能證明文本在流轉的過程中保持原貌。假如二百多年前曹雪芹利用區塊鏈出版《紅樓夢》,後世就能基於數學憑證,追蹤文本的真偽。
於清代使用區塊鏈固然是穿越劇式狂想,但時至今日已經變成小菜一碟,而我在去年的實驗已經做了一次。除了保持原封不動,NFT 書亦可以更新、發展與再創造,區塊鏈的記錄則能幫助溯源,分清原著、作者更新以及他人改編等不同版本。隨著 AI 生成文本橫行年代的到來,內容的出處和根據將更受關注,幫助版權管理和文本溯源的出版證明將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區塊鏈和分散式存儲技術,讓關鍵的報道與偉大的作品流轉於現代,留存於後世。
p.s.
出版社將於短期內發行第一本 NFT 書,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品,萬勿錯過。
延伸閱讀
- 溫度非紙本的專利——我用「人肉 AI」賣 1000 本電子書
- 1,024 本書、943 讀者、18 地區、21 通路、34 天——分散式出版實驗定量分析
- 鼓勵正版,允許翻版,消滅盜版
- 結集 NFT 書: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 無大台出版實驗的初步構想
- 《小王子的領悟》番外篇.擁有
免費訂閱《DHK 週報》,每逢週四文章直達郵箱。
付費成為「道友 Pro」,加入 Signal 討論群,每月獲 DHK 空投,每年生日獲得贈書,不定期參與專屬活動。收入全歸 DHK dao,從事 web3 公民教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