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 18 日,DHK dao 在香港舉行了首次當面聚會,商討共同管理資產、各項工作分配等,進一步向 DAO 邁進所需的安排,可算是 DHK dao 的第四度演化。
四年後再次定義 DAO
要談 DHK dao 之前,先要再次簡單定義 DAO,畢竟產業變化太快,技術改變不特止,論述或多或少也在演化。
翻閱舊作,我首次正式介紹 DAO 的文章發表於 2019.10.30,接近 4 年前,相當於比特幣的一個減半週期。當時,我刻意把 DAO 超譯為〈區塊鏈共和國〉,後來把文章擴寫,收錄在 2020.07 出版的《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兩年多後的 2022.01.20,我再次討論 DAO,這次比較具體,提出以〈八大特性,檢驗市面上各種 DAO 的「純度」〉,並列舉相關例子。
當時,市面上已經到處都是 DAO,幾乎任何形式、甚麼目標都有,但如果以那八大特性去衡量的話,能稱得上 DAO 的寥寥可數;〈區塊鏈共和國〉所描繪的願景,反而更接近往後漸漸被稱為「Network State」的組織型態,這又是另一個大題目了,往後有機會再談。至於 DAO,則逐漸演化成比較粗疏的概念,變得輕量、彈性和隨意,涵蓋各種跟 web3 相關的社群,幾乎可以說,它們唯一的共通點只有以 Discord 作主要溝通工具。
雖然沒有誰可以一錘定音為 DAO 作嚴謹定義,我認為還是至少能抓取一些特性,畫出一條模糊的邊界。按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的字面解釋,DAO 理應符合,或者至少會追求以下三點:
- D:decentralized。利用區塊鏈、多簽錢包等技術儲存資料與資產。
- A:autonomous。有一定民主成分,社群成員以某種形式參與決策。
- O:organization。具有特定成立宗旨或目標。
一切從 hashtag 開始
至於 DHK dao,則是源自一個 hashtag。
2020 年初,因應特殊的社會狀況,我寫了一些文章,討論如何利用區塊鏈、密碼貨幣等技術,保障個人資產不被剝奪,並以 #decentralizehk 為 hashtag,標記文章系列。現在回看,我不否認當時的想法「太過簡單,時而天真」(“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但我並不後悔,反而慶幸自己至少天真過。況且,天真將會帶來甚麼結果,誰知道呢。
2020 年中,我開始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主要討論如何把區塊鏈相關科技,應用在香港的脈絡,並乾脆把專欄叫作「#decentralizehk」。一年後,如大家所知,蘋果日報於 2021.06.24 被停刊;翌日,我把心一橫,以 #decentralizehk 的名義,發送本週報的第 0 期。
又再經過了半年多的沉澱,我開始運營驗證人節點,成為 Cosmos 生態的「代議士」,然後於 2022.02.28 發表〈DHK dao 宣言〉,同步發行 DHK token,試圖把一個人的 #decentralizehk,變成一群人的 DHK dao。
DHK dao 宣言
- 願景:為七百萬人建立共識。
- 使命:為麻瓜提供區塊鏈、密碼貨幣及無大台相關技術的普及教育。
- 實踐:在各區塊鏈經營由用戶自治的驗證人。
- 共識:採用「懶惰共識」機制,日常運作預設社群支持,直至有人表達不同意向。
- 治理:1 DHK 1 票,涵蓋促進以上願景、使命或行動,並能於賽博空間實踐的議題。
- 文化:pay it forward,持續給出 1 DHK,轉化別人成為密碼貨幣使用者。
- 守則: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持有越多 DHK,肩負越大轉化麻瓜的責任,直至手上只剩 1 DHK。底線為把自有 1 DHK 以外的全數出售。
- 終局:讓 7,000,000 人持有 7,000,000 DHK。
前面提到很多 DAO 的運作十分鬆散,坦白說,亦適用於剛起步的 DHK dao。如果用以上 D、A、O 三個特性為標準,DHK dao 宣言開宗明義以區塊鏈普及教育為組織的使命,成立宗旨「O」的需求算是及格。很多科技都會被評為「solution looking for a problem」,依我所見,「DAO looking for a cause」的情況也相當普遍;從宣言而非 Discord 入手建 DAO,我的出發點是想避免這種尷尬。
DHK dao 的核心設計是以驗證人業務作核心引擎,以相關收入為 DHK token 提供流動性,並支撐 DAO 的運營開支。驗證人是競爭激烈的業務,節奏很快,很多議案都只有兩天時間決策,更新維護往往通宵達旦,緊急情況更需要即時反應。 因此,草擬宣言時我選擇了「懶惰共識」機制,讓管理者高效執行的同時,隨時接受持份者提案反對,嘗試取得平衡,兼顧商業競爭與社群參與,滿足「A」自治的需求。後來,投票工具 daodao 因為合約更新未能往後兼容,影響了 DHK dao 的治理介面,但那是技術實現的層面了。
至於「D」分散式儲存資產與資料,礙於 Cosmos 生態的基建較以太坊體系落後,當時沒法把 DHK dao 的資產以多簽錢包等技術分散管理,只能退而求其次存放於一個特定錢包,再把該錢包的助記詞鑄造成「三龍珠」,交給三位成員保有,避免我一個人持有而丟失的單點故障風險,但未能防止我捲款潛逃或錯誤操作把資產發進黑洞,只能算是半吊子的分散式資產管理。
就是這樣,從 hashtag 到專欄,從專欄到週報,從週報再到組織,三度演化之後,DHK dao 正式成立。
第四度演化:由亂到治(!?)
工具雖然重要,但最關鍵畢竟是人。這方面,我責無旁貸,框架既已搭好,早就應該把工作分散到其他社群成員,偏偏各項工作積壓在我手,除了按時發週報我勉強堅持下來了,很多時一旦事忙就會顧此失彼,讓 DHK dao 的工作相當混亂。
整整一年多後,患有拖延症的我終於在上月把各項工序理順,並舉辦見面會解釋各項流程,嘗試把工作分配出去,並接受社群監督,「由亂到治」。本來,密碼貨幣市況低迷,活動通知時間又短,再加上只能當面出席,我還擔心沒有人應邀,結果不但有 11 人把淺窄的地方逼爆,各人還樂於承擔各項工作,讓我非常安慰。以下為主要安排(會議記錄):
資產管理
- 改由 Vicky、薯伯伯、Derek 三位成員共同管理。讓社群當面見一下幾位「資產守護者」,正是我選擇線下舉辦這次聚會的主因,可惜也因此使得不少海外成員沒法出席。
- 多得 Gitcoin Grants 的捐助與配對,DHK dao 在以太坊主網及 Optimism L2 有小量資產,分別存放於 兩 個 多簽錢包,會後已經轉由三位共同管有,需要當中兩位簽名,才能轉移資產。
- 從八月起,DHK dao 在 Cosmos 各區塊鏈上的驗證人,除用以支撐 DHK 流動性的 10% 分成外,新增 30% 分成用於 DAO 運作,志工的車馬費等等。由於 Cosmos 的多簽錢包依然不夠成熟,暫時還是由三位管有「三龍珠」,先避免單點故障,再作進一步打算。
DHK 通證管理
- 每月空投至各持份者的數量,由 Derek 計算及公布。
- DHK 的流動性池,由 Derek 及 Theodore 負責。
社交及媒體
- 月報停運,改以 Twitter/X 發布訊息,由 Vicky 負責。
- Daisy 加入成 Discord 管理員之一。
- Telegram 維持現狀(會後於 Discord 決定加入 Daisy 為 admin)。
- Victor 與 Daniel 將會製作 Podcast 及 YouTube 教學影片。
- 網站 dhk.org 則繼續由 ckxpress 即我管理,其他成員也會自主發布公告。
- 我繼續專注 web3 科普,運營 DHK dao 週報,每週發表公開文章。
議政及投票
- Leo 負責 Cosmos Hub 及 Osmosis 的議政及投票工作。
- 其他鏈沿用原有模式,即由區塊勢的許明恩、leafwind 及 ckxpress 輪流負責。
維護及管理
- Lawrence 負責項目管理,需要時介入跟進以上職能。
- 最後是 DHK dao 的命脈,Cosmos 生態各條鏈的驗證人,繼續由 UD 維護。
距離上次會議還不到四週,以上工作部分還沒交接完成,分散式運作的成效如何,言之尚早;至於往後能否「由治及興」,第五度演化成為 DHK dao「完全體」,將不再是我一個人可以左右,而是眾人之事了。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多謝各位 DHK dao 成員,尤其是跑出來當志工的各位,讓在低迷市況堅持下去的實踐者不致懷疑人生,一起在 web3 的 dao 路,結伴前行。
《區塊鏈社會學》週報,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實踐財富自由、出版自由和民主自由。文章逢週四刊出,直接送到訂戶郵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