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redit: Kevin Phillips

沒有分 哪來享— — 如果硬是要我解釋停用面書的理由

繼月前刪掉WhatsApp帳號後,從社交網絡再退一步,離開了面書。

做這個決定不無掙扎,一則我的工作相當依賴面書,二則我雖然很內向卻不瀟灑,有跟朋友分享和得知朋友近況的需求,經過多年發展,面書把很多人圈進了舒適區,好些朋友除了面書不會在任何其他地方貼文,讓我很為難。上次離開WhatsApp,朋友問我爲可如此決絕,叫我啼笑皆非;這次離開面書,卻連我自己都覺得需要決絕起來才能成事。

但這一步還是踏了出去。

朋友被重新定義

有業內朋友給意見這樣不好,說面書即使呈老態,依然是為文章帶流量的第一渠道,都不知這算專業還是職業病。反正,卻讓我去意更決 — — 我最想要是雜訊率低地獲取訊息,和跟朋友深入的交流,假如留在面書的人為的是流量,代表我沒法在這裡得到我最需要的。

以上我指的是朋友,不是「朋友」(笑)。偶爾會有類似的對話:「他是你朋友麼?」/「面書的朋友咯」,然後心照不宣。以朋友為核心的面書,結果重新定義了朋友。我不認為這就是壞事,但前提是我們需要意識到這種轉變。

暫別舒適圈 生命有 take two

落實離開面書前,做了數天「beta testing」,軟件工程教導我們,想像並不足夠,落實應用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尤其多年來工作上很多資源散亂地綁定到面書帳號,需要實際停用,才能確認會產生甚麼影響。其實幾天測試只是蜻蜓點水,需知Cambridge Analytica 事件也是在停用幾年後才浮出水面,即使面書自己都(裝作)意識不到問題存在。

要體驗這點,可用「停用帳號」這個鮮為人知的功能,它跟顧名思義的「永久刪除帳號」不一樣,只是讓用戶的所有個人資料和分享從面書世界消失,停用了帳號固然看不到別人,別人也同時看不到你的任何個人資料和分享過的訊息,也搜尋不到你。這種面書式死亡感覺挺糟糕:你不單沒有未來,甚至沒有過去,等於不曾存在過,就像荷里活間諜電影,被陷害的主角個人資料被奸人從國家的所有記錄刪除,雖生猶死。面書就是復仇者聯盟的 Thanos,彈指之間讓你灰飛煙滅,甚至能隨時讓你復活 — — 重新登錄即可。

理解到生命有take two,一下子覺得要離開面書根本沒必要分析得那麼凝重,看待得那麼沉重了。去年吹過一陣不成氣候的風,大夥說要從面書移民到Medium,其實,離開面書連移民都類比不上,只不過是買張單程機票,離開熟悉的舒適圈,嘗試另一種生活而已。

沒有分 哪來享

人在外地,反而多了機會跟朋友深入溝通,我分別以獲拜訪和往拜訪的身份多番體會過,這種弔詭,對於人太匆匆的港人尤其明顯,拖著疲憊的身軀,擠上密不透風的列車,到達九十分鐘需要離場的餐廳,能期望甚麼交流?現今技術讓我們隨時隨地分享,沒分享的美食好像沒吃過,沒分享的旅行好像沒去過,沒分享的小孩好像沒出生過。分享變得即時,卻也因此沒法沉澱不;受眾大量增加,卻也因此流於表面。面書作為一家廣告公司,想讓我們每分每秒分享每事每物,卻其實,分享之謂分享,沒有分,哪來享。

離開臉書,讓我想起每次離港總在面書如此道別的友人:

離開,是為了回來。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8.06.24 “chungkin Express” 專欄

image credit: Kevin Phillips
image credit: Kevin Phillips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