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休假一個月,大部分時間宅在家裏,和跟父母到處晚飯。靜下來的時間,寫了些牙痛文章。其中一篇比較長,三千多字,寫完卻沒有貼出來。是我對香港政府之於資訊科技業的期許。
怎麼說呢,主要是太長太悶。雖說我相信大塊頭有大智慧,而且不太在意看的人有多少,但連自己讀來都覺得悶,就略嫌過份了。再說,完全不在意讀者感受是假的,我又不是藝術家。人數多寡我的確不在乎,讀得深淺倒是重要的。文章寫出來,畢竟希望引起討論、反思,又或者起碼一些關注、一波漣漪。文章悶得連看都看不完,就沒甚麼反思可言了。
扔掉文章也是考慮到別人感受。認識我的人知道,雖然我挺關心資訊科技產業和創業公司,卻很少出席相關許許多多的活動。有朋友戲言我上岸了。沒有。因為十年前駐廣州的時候沒有買樓,六年前駐北京時再次錯過,所以我還在水裏暢泳。少出席活動,除了輕度自閉,還因為略帶犬儒,常覺得大框架不變,活動呀、比賽呀、政策呀,效果不大。但同時我清楚明白,再小的推動,都是有意義的,我欣賞和尊敬每位出力辦活動、幫助創業者和爭取政策支持的人;我只是希望留給自己更多時間,尋找帶來更根本轉變的方法。也正是這份尊重,讓我很多時不忍潑冷水,或提出一些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的建議。
比如說,數碼港位置偏遠,是全港十八區的共識(嗯,我知道香港共有十九區)。但有趣的是,大家雖然心照不宣,卻很少公開談及。有一區的居民,不說是因為不覺得遠;數碼港的同事,不方便公開說;政府,不願意面對選址的錯誤;其他,要麼是作客,要麼是受了數碼港的資助,為顧全主人家體面,不好說出口。而我屬於最後一類。尤其讓我不想多說的是,不少參與數碼港相關機構的人都是真心希望推動資訊科技業,幫助創業公司的。雖然政府的決策與個人無關,但所屬機構給批評,畢竟會納悶。成年人都太成熟了,指出國王的赤裸,我需要召喚出赤子之心。
說是期許,其實因詞失意。對於政府支援,我很古板,常覺得沒必要不想靠政府,寧願靠自己雙手,靠民間協作。對我來說,與其說期許,不如說期望政府不要做些甚麼來扭曲創業者的方向,甚至打壓社會創新的氛圍,比如單單強調GDP,比如網絡廿三條。更讓我沒啥期許的核心問題是,當政府本身缺乏認受性,就算它給我提供資源,我也會猶豫,到底社會是否認同,我是不是該接受。試想想,假如梁振英給你的公司頒發最佳創業公司獎-還好我們都沒有這個福分-我們該接受麼?接受的話,那代表著誰的認同?
糾結一番,自覺龜毛非常。既然政府的議題裏有扶持資訊科技業一項,作為資訊科技業的一員,或者純粹作為香港公民,我自感有責任表達我的想法。接下來的幾周,我會理順一下思路,分成幾篇悶蛋文章貼出來。不會天真得認為能帶來甚麼轉變,但對自己有個交代,如願足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