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誘拐》 — 嚴謹劇本遇上熱血導演

很多時會覺得,港產片跟荷里活片最大的差距不在製作、場面、特技等環節而在編劇。或者說,對我而言,排場製作特技卡士都可以因為「筆直」妥協,唯有編劇不行。邏輯跟我相若的觀眾,入場看《逆向誘拐》錯不到哪裡去。劇本如此嚴謹的本格推理電影,港產片中可謂絕無僅有。原著作者文善固然是打好了根基,負責改編的導演黃浩然和《逆流大叔》導演陳詠燊也應記一功。

雖說劇本外的環節相對可以妥協,但小本製作的《逆》毫不馬虎。正好相反,卡士雖不強勁,但兩位主角蘇麗珊、吳肇軒都很稱職,其他老中青角色全都恰如其分,偶有驚喜,配樂用心,附帶幾首原創歌曲更屬少見。最為難得的是大量資訊科技相關的劇情涉及的道具和畫面都十分逼真,看到 Unix stat 指令,IT 人也許會大呼過癮。才發現,原來自己早習慣了港產片經常以簡單 mock-up 介面充當軟件道具的隨便,以及為了遷就拍攝把電腦手機字體放至「雞乸咁大」的彆扭。

《逆向誘拐》宣傳海報

《逆》的宣傳很獨特,海報用的是漫畫,自我定位是「新類型燒腦推理遊戲」,可說「開正我果瓣」。「新類型」完全同意,「推理」毫無懸念,但「燒腦遊戲」,我會希望儘管對觀眾要求高點,去得更放更盡。

有幸出席在大館播放的優先場,開場前導演先提醒觀眾《逆》要求觀眾思考,進一步吊起解迷癮,不料不但劇情偶爾「自我劇透」提示主謀身份,結局有推理小說的典型解迷,電影後的彩蛋之一還再體貼地按時間順序再解讀一遍,難免讓推得很高的觀眾參與推理期望有點落差。影後導演分享,試映階段中觀眾反應兩極,為了照顧看不懂那端的觀眾群,剪成現有版本。

改編的《逆》把整個故事移師香港,加入大量本土原素的劇情依然合理,但畢竟人物眾多而時間有限,無法深刻描寫,誰箇熱血,誰在裝睡,隔代矛盾,難免點到即止。反而,延續導演前作《點對點》,場景的選擇,鏡頭有意無意記錄到即將消失甚至已在短短兩年消失的香港元素,留待觀眾自行發現、討論、發酵的細節,讓電影添了深度,更具餘韻。

值得一提的是,《逆》的週邊十分豐富,很能滿足喜歡看電影後繼續挖掘的觀眾。電影本身就是週邊,但對先看電影版的觀眾而言,第一份週邊當然是原著小說。喜歡場景的,可以參與電影朝聖辦的相關導賞團,了解取景一帶中環的歷史背景。推理迷不容錯過的還有附帶的幾場討論會,尤其是11月9日的一場由文善本人、陳浩基和黑貓C 同場主講,堪稱本地推理小說界最重磅的講座,對小說迷來說,就如宣傳所說,真是「機會來了,飛雲!」在台的我無奈錯過,希望能在網上找回錄影。

電影討論會請來的三位的香港作家(文善移民加拿大)「有獨無偶」,分別奪得第三、二、五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首獎,辦到第五屆的華文推理小說最高榮譽裡頭有三個港人,香港沒有優秀創作之說如何站得住腳? 更何況,幾位已經冒起頭的作家外還有後起之秀如《蝶殺的連鎖》雨田明。同為本地傑出作家的譚劍寫到「我希望華語電影能做出成績,繼而帶起華語推理小說」,也是我的願望。幾位推理小說作家在資源貧乏、缺乏氛圍的環境中已經造出顯著成績,現在具質量的本地推理電影也出來了,接下來華語推理小說和電影是否能夠茁壯成長,就視乎觀眾和讀者了。不是說打著本土旗號的電影和小說本地人就有責任埋單,而是質量和共鳴帶來的是兩種體驗,欣賞優秀的本土作品,得到的是雙重享受,造就的是一個生態。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8.11.11 chungkin Express 專欄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