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正進行台北區塊鏈週,相對於香港區塊鏈的討論侷限在金融,相關大型活動被包含到 FinTech Week,台灣的區塊鏈活動還會涉獵民主、自治、公共財等議題,舉辦 Funding The Commons、DAO Taipei 等港人聞所未聞的論壇。
可惜,我在台北出席了首發的 NFT Taipei 論壇討論「如何透過區塊鏈創造數位民主?」後,就因為香港的自媒體高峰會回家,錯過區塊鏈週後續的所有活動。然而,即使跟朋友見面圍爐,討論事實查核、網絡安全、收費籌款、AI 對新聞業的影響等在公民社會普通不過的議題都被打壓,先後兩次被場地方取消預約,活動被逼改為線上舉行,永續限聚。諷刺的是,與此同時政府不斷要求市民關心社區,提高一倍經費無所不用其極宣傳跟高峰會同一週末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卻從上屆 2019 年的 71.23% 掉到史上最低的 27.54%。背後原因,心照不宣。
雖然肉身缺席台北區塊鏈週,我想我還是可以用「命題作文」的方式參與,淺述「如何透過區塊鏈創造數位民主」,更公開地回應主持的提問,順便補完我在現場說得不夠清楚的地方。
甚麼是數位民主?
我會分兩個層面理解數位民主。
首先,但凡使用數位技術改善民主,比如提高效率,加強透明度等等,我都會視為數位民主。香港剛剛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以電子選民登記冊派票,就是最現成的例子,至於登記冊居然出現失誤,那是別話了。除此以外,提供電子投票的選擇,讓行動不便或者未能回港的選民得以參與,也是數位民主,以資訊科技提高民眾參與;不過,以上純粹舉例,絕非鼓勵港府這樣做,畢竟連最基本的選民登記冊,處理史上最低投票率的使用量都能出事,電子投票還牽涉保安、隱私等多方面考量,建議港府還是別碰為妙。
不妨從簡單入手,即使是最基本,透過電郵發放候選人電子版政綱,也算是數位民主了。別因為低技術就小看這些安排,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前陣子一收到紙本政綱就直接回收,電子版政綱除了有助環保,還能大大促進史檔備份,日後能輕易找回候選人曾經的承諾;如果製作時能加入結構式資料的考慮,更能為程序或 AI 分析整理奠定基礎。
以上說的是如何在物理世界使用數位技術改善民主,數位民主的另一個層面是,如何在數位世界實踐民主,兩個層面不分高低,互相補足;不過,後者才是我一直以來最為關心的議題,也是本文的主角。
如何創造數位民主?
每當我們看到「民主」兩個字,前面搭配的動詞往往是「推動」或者是「爭取」,幾乎不會看到「創造民主」的說法;訂出「如何透過區塊鏈創造數位民主?」這道題目,正好反映區塊鏈週以至台灣整體在數位民主的領域走在世界前沿。
三個動詞,分別意味著實現民主的三條路徑,跟當權者溝通、走進議會推動民主,是局內人的典型;媒體監察、公民發聲、上街遊行,甚至以示威、絕食等更激烈的手法爭取民主,則是局外人的典型。在過往,走入建制當官當議員和在建制外參與公民社會,已經概括了民主之路,有志實現民主的同代人,畢業後要麼當議員助理,要麼就是競選議員,再不然就是投身關注各種議題的非政府組織,有人飛上枝頭當上黨主席,有人鋃鐺入獄,也有人被逼流亡海外甚至被懸紅通緝,那是後話了。
但是,科技的發展漸漸催生出第三路徑:在數位世界創造民主。之所以說「創造」,除了因為由無到有,更重要是有別於在物理世界推動或爭取,數位世界的民主不必獲得許可,permissionless。隨便舉個例子,在 Facebook 開設一個氣候暖化關注組,廣納世界各地關心這個議題的成員,實現「網上結社自由」,再引入如推選版主等民主治理,全都不需要獲得政權的許可。
不過,如果明天 Facebook 受壓配合政權下線個別粉專,甚至香港政府立法管制「網上結社」,極速在立法會三讀通過,我並不會感到驚訝。法律的覆蓋層面是動態的,有些政權無時無刻都想管得更多,但是同時,資訊科技也持續創造出新的可能性,互聯網更加催生出一整個平行世界。以上粉專的例子,二十年前還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現在卻不過是老舊板斧,只需幾個按鍵就能做到。要創造民主,就要當個超越者,走在體制的腳步前面,在資訊科技產生出新的可能性,而管治之手還未伸延到這個領域前的空隙著手。
有說,既然人有身體,有衣食住行的需求,意味著民主必須依附在物理世界。我當然不會否定人類各種基本生活所需,不過,除非我們只在物理層生存,否則總會有較上層的生活。以時間算,撇除睡覺,我上網的時間就遠超到處遊走、跟人互動的時間。換了是以前,可能這會被視為宅男的行徑,但近年當我在巴士看風景,看到的卻是不論老幼,大部份人比我沉迷手機屏幕得多。事實上,「上網」這個詞已經徹底過時,沒有下,哪來上?現代人既生活在物理世界也生活在數位世界,互聯網本身是一整個平行世界,只要能以數據承載的活動都能實現,本年自媒體高峰會就是最佳示範,政權可以向所有場地方施壓取消預約打壓活動,卻難以阻撓網上的討論會。
誠然,有些東西最終還是需要物理層面落實,如解決氣候暖化就必須國家政府的配合,但在跟物理世界對接之前,數位世界本身還存在很大的空間去實踐民主,畢竟民主不是四年投一次票,然後坐等明君的德政,而更多是公民的討論和參與。自媒體高峰會改於網上舉行,消極地看是被打壓後無可奈何的結果,但我更願意積極地看,這是海闊天空,突破物理限制後更多人得以參與,討論更有效率,資料整理更加簡單;沒法見面圍爐的確遺憾,但活動的民主成份並未因而減少分毫。
區塊鏈跟創造數位民主有甚麼關係?
讓我們從根本概念說起。
互聯網解放資料,讓人接收全球資訊,並且向全球發布訊息,而區塊鏈更進一步,解放資產,讓資產不再單純依附於國家體制,每個人都能直接擁有資產,跟全世界的人口直接交易,甚至發行自己的通證(token)。當資產交換變得可能,不少過往必須在物理世界或者透過傳統金融機關去實現的場景,都能完全在數位世界實現,數位生活層面大幅擴張。
續以氣候暖化關注組為例,假如社群在討論以外需要籌集資金教育大眾、舉辦活動等,就會牽涉到傳統體制,要麼選擇在某個國家註冊成團體,要麼借用個別成員的銀行帳號收費,代持資產之類,前者複雜而且馬上受到監管,後者雖然簡單,但顯然會衍生稅務和信任等各種問題。但是有了區塊鏈、密碼貨幣和智能合約,關注組只需要選出幾位代表,到如 Gnosis Safe 等服務註冊多簽錢包,花五分鐘就能擁有一個由社群授權的錢包,用來收取和發送各種密碼貨幣。
多簽錢包已經在 web3 社群應用數年,但在圈外暫時認識的人還不多,但我相信只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就如十幾年前開粉專的人也很少,隨著區塊鏈進一步普及,多簽錢包自然會被廣泛採用。在傳統體制註冊組織和開設銀行帳號等流程不但花錢,而且往往一辦就是幾個月,被打壓的話甚至永遠辦不下來;有了互聯網,註冊域名和申請社群帳號等過程,都只在彈指之間,有了區塊鏈,開設錢包甚至是共同管理的多簽錢包都只需幾分鐘,更重要的是,無需獲得任何部門的許可。
以上僅是創造數位民主的開端,數位資產除了可如比特幣般自成價值體系,如穩定幣般用作對標法定貨幣,還開拓了更廣的想像空間,比如用於投票。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把治理的整個流程從討論、提案、投票、記錄、執行都在網上實現,避免依賴任何傳統體制,那就代表繼資料和資產後,連治理都能從物理世界解放。這就是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分散式自治組織的願景。
數位民主正面對甚麼挑戰?
以上用到「願景」這個詞,是因為不同於數位資料已經全面成熟,數位資產已經充分證明只待普及,數位治理相對地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就連甚麼是 DAO 也有各種詮釋,莫衷一是。為方便討論,不妨這樣理解:傳統組織跟國家政府註冊,不信賴一個國家的法律框架,可以在別國註冊,想盡量避開強國勢力,一般會在中立國瑞士註冊,而 DAO 則更進一步,在區塊鏈「註冊」,但不需要通過審批。
部分 DAO 因為關注的議題本來就是數位為本,擁有先天優勢而走得比較前,可以透過數位民主處理大部份決議,尋求共識並執行,比如 LikeCoin DAO 從 2019 年起就處理過 77 個議案,當中軟體更新、參數修改、社群撥款等全部都不經人手,由區塊鏈的程序判斷議案通過後自動執行,貫徹鏈上治理,小部分牽涉到跟物理世界對接的,則由議案授權個別成員代表執行,再跟社群匯報。然而,總體來說,數位民主的實踐還有很多懸而待決的問題。
區塊鏈不可竄改、公開透明的特質,有助保存組織的資料和資產,也提供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是數位民主的好朋友。然而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產生嚴重的隱私問題,當用於投票,會把所有人的選票公開,並帶來邊投票邊公開點票,影響個體決定的效果。這方面,可望隨著「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的研究成熟,逐步得到解決。
但更嚴重也更難解決的問題,在於如何定義與確認身分。物理世界的民主一般以一人一票為基礎,但在數位世界,帳號、錢包都能輕易多開,在部分應用場景這是項功能,但用於投票卻容易出現一人偽裝成多人投票,即所謂「女巫攻擊」。也因此,現時的 DAO 多數使用治理通證或 NFT,讓投票權跟所持通證成正比,機制接近股份制公司,雖然也能一定程度體現民主,但容易產生有錢人主導的弊病。要解決此「百萬元題目」,可循幾個方向,比如引入平方投票法,把投票權的差距收窄一個平方根;Gitcoin Passport 則嘗試以 web2 的網上和 web3 的鏈上活動去定義一個人,空有帳號或錢包不能自動獲得投票權,必須先在各種服務達到一定的使用量才可。此外,Worldcoin 提供經濟誘因,鼓勵每個人掃瞄自己獨一無二的虹膜以獲取 World ID,證明自己是個自然人,如果這個基礎建設能夠成功搭建,World ID 他日就能用作投票權的憑證。
最後,數位民主面對的挑戰還有來自體制的監管與打壓。本來,數位民主並非與傳統體制對著幹,反而是一種平行共好的關係,補完物理世界的不足,甚至在某些層面充當前鋒,用作沙盒測試。然而,政權不一定接受這種良好意願,只要逐漸發現科技的走向,明白到有一種力量不在自己的全面掌控之下,不論是美帝還是集權國家,都會坐立不安,企圖納入監管,甚至無所不用其極打壓。超越者可以做的,唯有始終走在體制前面,並且努力向群眾科普,鼓勵更多人參與數位民主,通往自由的彼岸。
p.s. 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有票不投的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