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 DHK dao 巡迴在香港各獨立書店舉辦漂流教室工作坊,最近一次是上週五的留下書舍場次。在工作坊的尾段,我跟參加者分享了「關於金錢的八大誤解」,以下由工人智能(AAI,artificial^2 intelligence)把內容整理成文字版上集,供當日的出席者重溫之餘,也希望幫助更多人明白,我們朝思暮想的金錢,到底是甚麼。
初步學會開錢包、透過 AAVE 借出資金、以 Uniswap 兌換不同幣種後,我想跟大家聊聊關於金錢的八大誤解。這「三幅被」我寫過很多,但從對金錢的誤解切入,這是首次。如果說前面的操作是「知其然」,我想幫助大家「知其所以然」;如果實作是 how to do,我希望也讓大家知道 how it works、why it matters。
你可能會奇怪,為甚麼不是先講解、後操作,一下子就著手操作,萬一丟失了資產怎麼辦。沒怎麼辦,我真係恭喜你呀,犯過錯印象才深刻;錯犯得夠早,損失就能降到最低。操作先行也因為用過再聽沒那麼沉悶,比較好懂,我把這種進路稱為「習學」。
當然,習、學不可能一遍就完,真正的過程應該是習、學、習、學、習⋯⋯持續地實作,每隔一陣子花點時間去理解原理,除了看新的材料,也可以重溫以往沒完全讀懂的,例如比特幣白皮書。
八大誤解中,前四項是關於傳統貨幣,而後四項則關於密碼貨幣。這次我們先談上半場。
一、真錢=法定貨幣
但凡同學問到「怎樣把 XX 幣兌換回真錢」,我總是會先釐清「真錢」是甚麼,這大概像小朋友急著說「老師去厠所」時,回應「老師不用去廁所」般討厭吧。
但我絕非作弄新手,而是一片苦心。在不同幣種之間兌換屬於基本技,固然需要掌握,也一點不難,但我眼見很多人早就買過比特幣、以太幣,卻總是漲了一點就急著兌換回「真錢」,跟回報擦肩而過,相對於判斷錯誤,歸根究柢更是基本概念不夠清晰,誤以為日常生活使用的貨幣才是「真錢」,其他均屬「虛擬」。
麻瓜口中的「真錢」,精準的用詞為「法定貨幣」,即政府發行的貨幣。我無意貶低法定貨幣,美元、港元固然是真錢,但反過來,真錢不一定就是法定貨幣,也包括黃金、比特幣、以太幣等具備「金錢性」的資產;正如真相不一定來自官方消息,也可能來自公民媒體、事實查核中心、民間口述歷史等。
金錢的作用是定價、購物和儲蓄,學術地說即價值釐定、價值交換和價值儲存,越是具備這幾項特質的資產,金錢性越高,這才是美元、港元等獲視作真錢的原因。我們有幸生於貨幣體制健全的國家,難以認清這點,反而對於津巴布韋、阿根廷、土耳其等國民,真錢不等於法定貨幣才是常識;正如生於具備民主自由的國家,未必能認清政府公布不見得就是真相這個簡單不過的道理,反而在威權社會,誰都知道官員大話連篇,對新聞一笑置之(如有類同,實屬不幸)。
二、法定貨幣=穩定
今年以來,就算在茶餐廳或巴士上,都經常聽到旁人談論穩定幣。
當討論的是相對港元穩定,多數人會說「港元穩定幣」,但當相對的是美元,卻甚少有人會用上「美元穩定幣」,因為美國的國力及一戰以來的歷史因素,美元獲多數人認定為世界貨幣,釐定價格的標準,計算盈虧的依據,美元就是預設,不指明對標貨幣就會假設是美元。
續以阿根廷及土耳其等國家為例,當地人都知道法定貨幣以外還有其他真錢,有餘裕時持有美元,比持有披索、里拉好得多,反而生活於貨幣體系健全的香港人、台灣人,會產生法定貨幣絕對穩定的錯覺。事實上,港元或台幣顯得絕對穩定,前提是你以港元或台幣為本位,把一切變化理解為其他資產的漲跌。
所以我的意思是,美元才是絕對穩定嗎?當然不是,美元也不過是真錢之一,而且價值儲存的功能遠低於比特幣,較早前才剛創下兌比特幣的新低 0.000008 BTC。
你大可以選用本國法定貨幣為本位,站在這個位置衡量其他資產的漲跌,但無論你是否美國人,以為法定貨幣就是絕對穩定,都是個美麗的誤會,視乎你是哪國人,這個誤會可能會把你害得很慘。
現以年費訂閱本郵報(100 鎂)或 3ook.com Plus(99.99 鎂),可獲贈價值 100 鎂的區塊勢會員一年,100+100=100!
名額有限,送完即止。
三、持有法定貨幣=儲蓄
「比特幣創新高」,新聞會這麼說,你很少聽到人煞有介事地強調,比特幣「兌美元」創新高,原因剛已解釋,不贅。實際上,比特幣在去年兌美元創新高前,年初已先後創出兌日圓、歐元等貨幣的新高。
港元自 1983 年跟美元掛勾,台幣跟美元的匯率也相當穩定,因此兩地居民對此不太有感,但若你像吾友 L 般到日本工作,收取日圓工資幾年,就會感到不對勁,不知怎的對你來說,比特幣漲得特別快。明明腳踏實地工作,知慳識儉,每月把工資存起,不投資不投機,錢卻越來越不「值錢」,不是說好儲蓄沒有風險的嗎?
很遺憾,唯有當你和你身處的國家永遠不跟別國往來、交易、出入口,掩著眼睛當其他資產不存在、不能跟本國貨幣兌換,持有法定貨幣才會等如儲蓄;不然的話,就如 L 君在不知不覺間選擇了日圓,當你持有法定貨幣,你以為自己沒選,實際上已作出選擇;你以為法定貨幣就是穩定,實際上穩定卻是相對的;你以為自己在儲蓄,實際上你也是在投資,投資在法定貨幣之上。
四、元=度量衡單位
跟家母逛街市,她會說「宜家啲菜十幾蚊斤,咁貴!」
她的理解是,菜販越來越貪心了,又或者是背後的農夫,不,業主越來越貪心了;總之,誰貪心都好,菜越來越貴了,就如小朋友越長越高、中年發福越來越重一樣。
真的是這樣嗎?
不,即使菜販、農夫、業主都很知足,菜還是會顯得越來越貴,因為現在的一蚊不是以前的一蚊,「元」就像《龍珠》裏的戰鬥力,隨著時間推演,越來越縮水,戰鬥力 100 多的龜仙人初時很厲害,到了後期,不上百萬位的戰鬥力都不好意思說出口了。
一斤菜心十六蚊,這裏的斤跟 kg、m、L 一樣,是度量衡單位,是物量學概念,侏羅紀的 1 m,跟今天的 1 m 沒有任何區別。你說這是廢話,不然若 1 m 越來越短,豈不是即使停止發育,卻還是會顯得越來越高?貌似很荒謬,卻正正是政府想要的效果,讓錢越來越不值錢,藉此刺激消費。
粵語的「蚊」,即元,卻是個會計單位,反映的是購買力,一元大概可理解為「1/貨幣總發行量」,是個分數;你努力賺錢,增加的是上面那個分子,同一時間,政府也會「努力」印鈔,增加下面的分母。假如分子增長的速率高於分母,你的購買力會上升;否則,即使你手頭的錢貌似增加,你的購買力還是正在減少。
投資保值,要保的是整個分數;只著眼於分子的投資,就如當戰鬥力動輒上萬,大家都去精神時光屋、界王星特訓時還待在原地修練,戰鬥力升了百點就自以為進步,結果可能死得很慘。
我們直覺地視為恒久、穩定、具有實體的金錢,其實是百分百的社會建構,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而隨著區塊鏈的誕生,建構的基礎正在動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