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話說在最前面,明天就大跌是有可能的。這是廢話,如果明天一定升,專欄一個字就寫完了。買。 但儘管明天可能會跌,甚至是暴跌,我在月初還是明確鼓勵大家當天就去買比特幣,不管你讀到文章的時間點是哪天,不管當天剛漲了三成,還是跌了五成。我敢這樣說,因為我建議的是<每天買一百元比特幣>,不是訓身家今天全買比特幣。
Tag: money
每天買一百元比特幣
撰稿前一天,比特幣等大部分密碼貨幣從高位大幅回落。這樣挺好,不然每次文章開首都說比特幣大漲,把我搞得像財經演員可冤枉。我更喜歡在跌市談比特幣,讓人避免被升浪搞得頭腦發熱,專注基礎。
選擇題:保命靠黃金還是 24 個英文字?
過去半年跟朋友的飯聚,每頓飯都談起移民,沒一次例外過。偶爾還有諸多我聽不懂的細節,如怎樣計分、英文考試、比較國家等,像選購國家攻略本似的。自己雖然選擇留守,但從來不勸人留下,對於年輕而遲疑的,甚至會鼓勵多看看世界。國界而已,踏出去,跨進來,沒甚麼大不了,何必困死自己。有人賴死不走卻不斷出賣這個地方,也有人離開後更進一步幫助香港,假如離開的朋友繼續演繹香港價值——希望不是透過第一時間炒樓——未賞不是某種意義的「decentralize hk」。
HiFi 與 WiFi 之後,改變世界的將是 DeFi
比特幣和伴隨而來的區塊鏈面世十年多,對普羅大眾來說神神祕祕,好像很厲害,又好像跟自己沒甚麼關係。業界基於市場分析、技術能力、個人興趣,開發出各種項目,一直在等待所謂的殺手鐧應用跑出。最近賽果越來越明確,後面的連首位車尾燈都見不著,遙遙領前的不是別的,正是錢,離地貨幣。
世上所有穩定都是相對的
兩週前介紹了穩定密碼貨幣,有人在 #decentralizehk 電報谷問,近來美元下跌,那穩定幣會怎樣。顯然我沒能讓提問者透徹了解概念,才會有這條問題出現。
You are what you spend
英文裡面有個常用句式,You are what you X。文青相信 You are what you read,在意自己讀、不讀甚麼書,也透過看人讀甚麼書,推演對方性格;時裝設計師會說 You are what you wear;食評家會強調,You are what you eat。那個 X,就是群體最重視的東西。
穩定幣 = 美元的價值 + Bitcoin 的靈巧
執筆之時,比特幣剛剛升破 11,000 美元,有記者問我比特幣六月以來走勢強勁的原因。我不願到處得罪人,但更不想言不由衷,就告知我不評論短期幣價,並且認為所有類似的評論,不論對與錯,都是猜的。然而只要把時間線拉長,比特幣產出有限,而美元不斷貶值,比特幣升值只是每人都懂,ECO 101 的基礎理論。
send 錢就是 send 相,都只是 send 數據
我把註冊 Argent 賬號類比為五分鐘開立離地戶口,有人覺得誇張,畢竟那不過是下載個 App,開個賬號而已。這是太簡便所引起的錯覺,如果過程像開離岸戶口,需要填寫大量資料、提供各種文件、等一兩個月甚至要親身飛一趟,或許就會覺得比較厲害了。
「我啲錢究竟響邊」
拜託,不要嘲笑政府派四千元的方法很笨,因為我更笨,整週在人手一個一個派 1 USDC,不但稿費派光了,連政府回水的一萬都得動用,錢沒了不特以,還累得要命,但也很高興,香港多了一批離地戶口的種子用戶。
華爾街區塊鏈
過去兩周區塊鏈業界的大事之一,是紐約時報報導 Facebook 打算推出自家通證(token),讓 WhatsApp 用戶可以互相轉賬。消息來自紐時,只是加強了可信度和公眾認知,鏈圈早有相關傳言,更指服務會先瞄準印度,因大量印度人經常匯款回國,而現有機制既貴且慢;而 Facebook 在區塊鏈磨刀霍霍亦早已有跡可尋,包括招聘相關人才,和收購新創 Chainspace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