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寓意是甚麼?

日前許志安在《中國之星》演唱張學友的《怎麼捨得你》,評判之一崔健問道:「我知道这首歌是上一个世纪的歌对吧?所以你唱,让现在的观众,年轻人听一个老歌,而且用广东话唱,你的寓意是什么?」上好題材,在當下的氛圍,被名筆用來大做文章,指中港如何從球壇決裂到樂壇,自然不過。

報導當天,正好公司推出開發兩年,以八十年代香港為背景的遊戲,取名《光輝歲月》,不禁讓我想,假如遊戲圈也有《中國之game》,而評判問我「用上上世紀的歌名,讓現在的玩家,年輕人玩一個老舊題材的遊戲,而且用廣東話配音,你的寓意是甚麼?」我會怎樣。

首先,我喜歡這條問題,那怕語氣貌似劍拔弩張,至少他假定了我創作或演繹的作品是要帶出一些意義,這對創作人而言是尊重,我敢說,做遊戲的人,沒幾個得到過這份尊重。可是同時,不管是崔老師還是山吹老師,我不會回答遊戲的「寓意」。既然是寓意,當然是需要受眾自己領會,而不是作者本人說出來,這不是裝帥,而是在說出來的一刻那份雋永就會消失。我不認為伊索會去解釋自己的寓言。

所以這問題屬於創作人之間的交流,產業的思考,就算我再希望為遊戲解畫我都得忍,演繹的福分必須留給受眾,至少是先給受眾享用透徹,而我頂多只能分享這些選取的點滴。我會把問題分地域和時間兩個維度,即為甚麼要給中台玩家聽廣東話、給大陸玩家看正體字,以及為甚麼要在2015年說八十年代的故事。

前者於我比較直接。相信很多人會像我,看外國電影時會選擇當地語言版本,不懂的語言就看字幕,而不希望看到歐美日各國的演員操流利中文,不是要不懂裝懂,而是原汁原味很重要,那怕是佛山黃飛鴻說普通話,也讓我很不自在。今時今日說這點似乎理所當然,可是我清楚記得,八十年代電視節目中的西片日劇全是廣東配音,而觀眾是不覺得奇怪的。至於流行曲,則是大量改編日語、英文歌,填上廣東歌詞。這個轉變過程,既是創作圈的進步,也是觀眾品味的提升。隨著影壇歌壇的發展,本地創作增加,風格漸漸形成,跟海外作品分庭抗禮,受眾也慢慢學會欣賞世界的多元和原汁原味的作品。當然媒介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處理手法,比如漫畫一般還是會以翻譯蓋過原文,電視可以有NICAM讓觀眾自行選擇,但以母語創作和演繹,這個原則是不變的。

使用老題材這點確實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讓我們進一步看崔健的原話

「可是我觉得一个真正代表一个区域的一个文化,不光是一个语言,应该有他的精神,应该有他的独到之处,甚至有他的坚持。可是我更渴望听到来自香港的,代表他们香港本地人声音的一些音乐。当然听流行歌曲,也许很多人会认为,20年以前的香港的情歌已经足够代表香港了,但是我坚决不同意,为什么没有更现代更年轻一点的香港人,来登到大陆舞台上,去表现他们自己的声音?让我们大陆人也多了解一些香港人好不好?不要再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新闻,让我们去错误地认为,香港人是这么看大陆人。」

崔健的要求很高,甚至說得上苛刻,但我特別欣賞且同意他的觀點,尤其是最後幾句,儘管那是話鋒突轉,借題發揮。而作為觀眾,我也的確更享受比如林二汶在《中國好歌曲》演繹我事前沒聽過的《至死不渝》。這跟語言無關,也跟年齡無關,甚至也不一定是許志安唱功沒林二汶好,而是前者沒讓熟悉原版近二十年後今天重聽的我有新的體會。所以在我而言,重點不在於題材屬於上世紀、今天還是未來,也不在於是原創,二次創作還是多次創作,而是作者和演繹者有沒有灌注足夠的、屬於自己的信息和感情到作品裡面。

前些天有個好友跟我說,其實《光輝歲月》這個遊戲名取得很灰,只能緬懷過去。當時我只輕輕回了一句「我有說過那是指以前麼」。這裡我想提醒好友,可別忘了,「光輝歲月」前面的動詞,是「迎接」。

* 崔健原話:https://www.facebook.com/theinitium/videos/539446772898546/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5.12.06 “Ryu vs Ken” 專欄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