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centralization

區塊鏈的「去去中心化」

上回提到,區塊鏈 blockchain 的鼻祖 Bitcoin,白皮書裡面其實只提及過 block、chain 和 chain of blocks 概念,中本聰從沒有在抽離 Bitcoin 的語境下定義區塊鏈,那都是後人的演繹。

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屬兩個維度

比特幣區塊鏈的兩大特點在於「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不過,這也只不過是我,和我認為是正宗區塊鏈倡議者的理念而已,正正因為沒有中心,參與者也都在各自表述,爭奪話語權。上期談到重新演繹區塊鏈的是威權政府,不過公道點說,那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組織、公司以致個人,基於各種原因,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區塊鏈。這些實踐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保留和強調 「不可竄改」的特性,弱化甚至除掉「去中心化」的部分。

從字面看,區塊鏈確實可以單單理解為計算機工程學的數據結構(data structure),像其他結構如連結串列(linked list)、二元樹(binary tree)等。事實上,我接觸過最認真最全面的 Bitcoin 介紹材料,普林斯頓大學在 Coursera 的線上課程 Bitcoin and Cryptocurrency Technologies,也是先把 blockchain 解釋為數據結構,後來再解釋 Bitcoin 如何達致分布式共識(distributed consensus),讓任何人均可在沒有中央授權的前提下成為節點,依然能夠對結果取得共識。「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本身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各自可獨立存在,只是因為「chain of blocks」的概念源於 Bitcoin 白皮書,而論文同時提出牽一髮動全身的數據結構和分布式共識的解決方案,所以 Bitcoin 以及如以太坊這些元祖區塊鏈,都會同時強調這兩項特性。

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分道揚鑣

但隨著 Bitcoin 十週年,新一代的區塊鏈不再一樣。不可竄改的特性還是有 — 否則跟傳統數據庫沒有區別,除了比較慢 — 但中央集權的程度就不一而足,部分即使有很多節點認證交易,但指定節點的權力來源集中,很難不讓港人想起特首的 1200人選舉委員會。當下各國政府推出的基於區塊鏈的服務,比較精準的理解是,數據結構從技術層面背書數據沒被竄改,提供了一層可信度;而原始數據的真確性,則是由技術以外的因素來背書,比如說,數據來源是某地政府,所以數據(不)可信。

如果以上說得太抽象,可以考慮以下虛構但典型的例子。某國政府搭建了「食安鏈」,同時立法規定超市出售食品附帶二維碼,市民只要一掃,就能快速查到食物來源甚至種植、飼養方法,保障食品安全。這是非常適合區塊鏈發揮長處的使用場景,Walmart 和 IBM 也確實在進行相關計畫,初步證明非常有效,讓查詢食物來源的過程從 6天多變成 2.2秒。但千萬別忘了,提供、錄入原始數據的流程還涉及人為因素,數據是否如實錄入,視乎流程管理和廉潔程度,「食安鏈」記錄說蒙牛的奶不含三聚氰胺,信不信由你。總之,一個區塊鏈數據庫的可信度,無論如何不會超越這個庫的經營方本身的可信度。

去中心化的程度是個光譜

值得留意的是,一條區塊鏈去中心化與否並非二元對立,而是像個光譜,從最極端實踐去中心的 Bitcoin,到即將出現的另一個極端,由一國政府完全操控的區塊鏈。如果我們把 Bitcoin 的設計類比為直接民主,則也有區塊鏈採取類似代議政制決策,降低個人參與成本,提升效率。這些往後有機會再談。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9.02.03 chungkin Express 專欄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