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遊戲前傳 – Lakoo.org I

創業於1999年1月,大學畢業後一年。當時,是先有創業的念頭,才去考慮開發甚麼產品。過程是:(1)迷失、不如意(2)搵D野搞(3)拖學生會的莊友落水(4)鎖定以當時還沒廣泛應用的Linux開發產品(5)討論開發甚麼產品。

創業者先有產品念頭後決定創業是常規,找到自己沒有被市面產品滿足的痛點(pain point),然後開發出解決方案更是創業圈內公認的最佳模式(best practice)。可是對我來說,一切是反過來,說不定是最差模式。創業的形式於我最重要,它是我跟社會互動的介面,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也是我用來體現理念的載體;創業的內容反倒其次。

或者可以略帶牽強地從這個角度理解:我當時的痛點,正正是缺乏一個能跟社會互動和體現個人理念的生活方式,市面上的「產品」-打工-沒法滿足我的需求,於是創業。

用葉問的說法,開發的產品是面子,創業的形式是裡子。

KANO的說法,產品只是場景,形式才是靈魂。

記得當時,一群合伙人想過不少產品開發的點子-是的,量詞是「群」,「圍威喂」的一群,又一個反面教材。比如用Linux把桌面簡化,做成老友記專用的廉價電腦;用Linux和其他開源軟件做辦公協作工具,低價給中小企和非牟利機構使用;而最後實行的,是一邊用Linux提供廉價技術解決方案,一邊把項目產品化,用低端PC加上Linux做出一個針對中小企的盒子,內含路由器+電郵服務器+自動撥號網關+代理服務器+協作工具等功能,還很厚臉皮地把它叫作iBox。當年,地球的另一邊,Steve Jobs回巢Apple不久,推出透明顏色機殼的iMac

這家公司,就是拉闊遊戲的前身。曾經想過把公司叫“Dreamers“,因為,”I’m not the only one“。後來乾脆沿用了學生會的莊名,叫「新天空」。

說起來,我作為馬克思的忠實粉絲,居然跑去當資本家,實在詭異非常。我想,是因為我相信唯有當擁有資本家的身份,才有底氣去批判資本主義,才能親身驗證資本和利益最大化並非最高原則。比方說,我以資本家的身份,贊成加稅去照顧弱勢社群、反對給我額外兩票的功能組別,意義不一樣。這個身份,反而有助我更清楚確認為何贊成,為何反對。簡單來說,我服膺於老媽「有錢才能嫌錢腥」的邏輯。

不過,「新天空」只維持了半年多,我便再犯上創業的另一大忌,跟合伙人兵分兩路,部份人繼續Linux業務,我分拆出來專注負責發展流動應用程式,即今天所說的Apps,變成拉闊。

接下來,是一個人從青年到中年,在理想與現實、堅持與妥協、生活與生存之間博弈的故事,「未能改變世界,已被世界改變」的陳腔濫調。

p.s. 曾經很抗拒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搞不清楚是不想承認有過這段歷史,還是不想承認這些已成歷史。如今寫畢短短千字,居然有種解脫的感覺。



Posted

in

by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