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保命靠黃金還是 24 個英文字?

過去半年跟朋友的飯聚,每頓飯都談起移民,沒一次例外過。偶爾還有諸多我聽不懂的細節,如怎樣計分、英文考試、比較國家等,像選購國家攻略本似的。自己雖然選擇留守,但從來不勸人留下,對於年輕而遲疑的,甚至會鼓勵多看看世界。國界而已,踏出去,跨進來,沒甚麼大不了,何必困死自己。有人賴死不走卻不斷出賣這個地方,也有人離開後更進一步幫助香港,假如離開的朋友繼續演繹香港價值——希望不是透過第一時間炒樓——未賞不是某種意義的「decentralize hk」。

昨天又是一場餞行飯聚,但朋友 R 並非移民,只是去德國唸兩年碩士。只不過,碩士後 R 又可唸博士,博士後又可以找工作,對於有能力有志向的年青人,以香港的學術環境和社會氛圍,真沒甚麼回來的原因,除非志向和能力遠大得要改變這片土地。但即便是要帶來改變也不必急在一時,不妨先充實自己,累積實力。

要留學先買金

想談的其實是跟 R 的閒聊中的一個細節。R 提到,早前在上環利昌買了一兩金粒,其母關心能否在德國兌換云云。這小事引起了我的興趣,八卦地詢問細節,買金的過程如何、一兩即是多少安士、怎樣存放、有多大粒等——R 選出碟中最小的一片魚骨頭作回應。

近年我一直推廣密碼貨幣,清楚它要盛行的一大瓶頸是使用者要完全掌握個人資產,就要保存一組 24 個字的助記詞,一旦丟失等於失去所儲資產。這是密碼貨幣的經典用法,相對之前介紹的 Argent 等進階工具,就好像筆算之於計算機、手檔車之於自動波,雖然後者更符合大部分人習慣,堅持理解原理的,總會先學懂前者。但畢竟丟失助記詞就失去資產太難接受,在本欄我選擇跳過經典,反過來先介紹「計算機和自動波」,有機會才回去談「筆算和手檔車」。

R 買金粒讓我大惑不解在於,一位年輕學者,為甚麼會選擇如此古早的方式儲存價值,又何以不擔心丟失只有一小片魚骨大小的金粒。原來背後有個故事。話說 R 母經歷過越戰年代,認識朋友從西貢坐船來港(說時我居然笨得跟 R 釐清指的是哪個西貢),而友人之所以能上船保回一命,全靠有金粒在手好給蛇頭。此事像電影 Inception 中的夢境,一直潛伏於 R 母的底層概念,讓 R 母深信動亂之時,保命最重要的是黃金,而 R 不知是為免母親擔心還是也抱有同一執念,遂買點實金傍身。

港人投奔怒海

我作為密碼貨幣擁躉,寫到這裡理所當然的發展似乎是筆鋒一轉,勸 R 該帶上 Bitcoin。非也,事實上我完全尊重 R 母的傳統智慧和理解 R 的選擇。我視為己任的是破除「實體和強權等於真實」的迷信,釐清「數位和群眾等於虛假」的誤解,提倡善用數位科技尤其是密碼學和區塊鏈,但假如我把所有實體資產視為多餘,顯然只是另一個極端的迷信。我暫時還不擔心 R 需要用上金粒偷渡,但有備無患,我十分認同。

況且,誰能一口咬定 R 母過慮?世界變化之快,遠超我們的想像,八十年代的香港因為越南難民問題而煩惱,「不漏洞拉」是一整代人的集體回憶,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奪得第二屆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五大獎項。誰能預料,才幾十年光景,香港人竟然淪為主角,投奔怒海者生死未卜,各方聲喚,國際斡旋,反而當權者幸災樂禍,落井下石,豈能不叫港人痛心。

* 原刊於 2020.09.22 蘋果日報專欄 #decentralizehk


《區塊鏈社會學》週報,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實踐出版自由、財務自由和民主自由。文章逢週四刊出,直接送到訂戶郵箱。



Posted

in

by

Comments

在〈選擇題:保命靠黃金還是 24 個英文字?〉中有 1 則留言

  1. […] post 選擇題:保命靠黃金還是 24 個英文字? appeared first on chungkin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