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緊隨政治歷程 公民遊戲氛圍越趨熱鬧

雨傘運動作為一項公民抗爭,在政治層面固然是一大奇蹟,事前無人能料。然而更讓人喜出望外的,卻是運動的副產品,金鐘佔領區、旺角街頭以至網上眾多周邊藝術創作。

毫不誇張地說,雨傘運動除了政治上證明香港人並非純粹經濟動物外,也在文化上粉碎了香港是藝術沙漠的看法。正如前天李英愛接受明報訪問時提到「韓國的文化發展緊跟韓國的政治歷程」,這次香港的公民覺醒,也同時釋放了民間大量創作潛力,而這些潛力過往被禁錮於狹隘生活空間和營營役役的生存中。異常諷刺的是,政府以推廣文化藝術掛帥的西九項目,偏偏把香港進一步往經濟主導的方向去推。

雨傘運動衍生出來的創作,別說作品的數量,單是算種類,已經豐富得很,多媒體都不足以形容,包括佔領區內的攝影、短片、速寫、街頭劇,以至連儂牆、雨傘群、雕塑、棚架、柏油路上種花、書桌等各種街頭裝置,我想像,一個不知事件背景的外國遊客去到金鐘(拜託,Kenny G不算),會以為那是政府主辦的藝墟。

至於網上創作也是熱鬧非常,文字、歌曲、漫畫和各種二次創作固然多不勝數,最近更開始出現本欄最關注的電子遊戲。

本欄於月前《問誰未發聲-公民遊戲崛起》一文討論過以社會議題創作遊戲的概念,也介紹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外國和本地作品。幾個月過去,本地的公民遊戲更見熱鬧,雨傘運動不足一個月內出現了至少四款以雨傘運動為題材的手機遊戲,包括Umbrella Revolution、兩款香港保衛戰和Yellow Umbrella。其中,Umbrella Revolution是一個很簡單的個人創作,難言帶出什麼訊息;香港保衛戰分為真普選黃絲版反佔中藍絲版,分別以「肛華小露寶、露姆西」和「外星人皇之蜂」為打倒的對象,再加上前者免費後者$9收費下載的設定,讓人對創作者想表達的訊息摸不著頭腦。

最後一款Yellow Umbrella,製作則明顯用心得多,除了美術達專業水平、細節處理較佳和諷刺點比較到肉之外,遊戲選擇塔防玩法,也明顯花過心思。相對於射擊、搏擊、跑酷等玩家採取主動的遊戲玩法,塔防遊戲中玩家不是要攻破對方,而是要防守來襲,跟講求和平、群眾高舉雙手的佔領運動是個絕配。

公民遊戲要發展下去,面對不少問題。遊戲開發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一個稍具規模的手機遊戲,開發費動輒過百萬,週期也難以短於半年。這一方面意味著不是個人或者三五知己憑著熱誠就可以開發遊戲,另一方面也代表傳統遊戲不宜用來紀錄極速發展的運動,要緊貼運動的變化和話題,頂多只能開發小遊戲。這就好比民間可以為運動做出短片、基於音樂錄像的二次創作,甚至微電影,但我們難以期望短期內看到一部以雨傘運動為創作題材的大電影。

前天,香港蜘蛛仔為港人在獅子山頭懸掛的巨型「我要真普選」直幡,勘稱「行為藝術」。雖然直幡不足一天就被政府以史上最高執法效率拆掉,然而,物件過去,事件永留,獅子山頭「我要真普選」的印記,注定長留市民心中,獅子山精神,注定獲得重塑。

可見高效製作,短暫生命,不一定只能是小打小鬧,發洩過後沒回響的創作,關鍵依然是創意、執行力與熱誠。對有心做公民遊戲的同業,這是個啟示。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4.10.26 “Ryu vs Ken” 專欄


Posted

in

by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