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 Bitcoin Pizza Day 的主角

2010 年 5 月 18 日,當時 Bitcoin 推出一年多,程序員 Laszlo Hanyecz 在古早論壇 bitcointalk.org 以 10000 Bitcoin 徵購兩塊 pizzas,連洋蔥、青椒、蘑菇、番茄、香腸等配料的需求都寫得一清二楚,相信是一位很好的程序員。四日後,即十一年前的今天,Hanyecz 在自己的帖子下留言,成功以 10000 Bitcoin 買得兩塊 pizzas,圖文並茂

區塊鏈編年史上,把這個特別的日子稱為 Bitcoin Pizza Day。

主流媒體對 Bitcoin Pizza Day 的報道,當然是針對事件最多汁那部分:10000 Bitcoin 到了今天,足以兌 5 億美元,即 2 億 5 千萬一塊的薄餅,嘲笑一下故事的主角。如此有噱頭的新聞,豈有不爆之理。

然而,Bitcoin Pizza Day 的真正意義,顯然不是有人花了後來變成天價的資產買薄餅而後悔莫及,而是這宗交易讓 Bitcoin 首次買到生活所需,增強了這種資產的「金錢性」1。資產要流通才能產生價值,這是簡單的道理,十年後 Hanyecz 接受訪問,也大方說並不後悔。我沒法代表當事人,也沒有那麼極端的經歷,但也可以分享類似經驗。

話說 2019 年 9 月我首次在民間學院教授「區塊鏈社會學」,為了讓大家試用 Compound DeFi,第一課就給 25 位同學每人送上 0.05 ETH,現時市值 200 美元,相當於整個課程的學費。但這宗「蝕本生意」絲毫沒讓我感得鬱悶,只要這 25 宗交易能讓學生接觸到區塊鏈從而開竅,就絕對比把錢留在我的錢包來得有意義。

在 Bitcoin Pizza Day 之前,雖然 Bitcoin 已經在小範圍比如網站 www.bitcoinmarket.com 跟美元兌換,但直接買到食物又是另一重意義。與其說造就這宗交易的 Hanyecz 是苦主,不如說他是 Bitcoin 成功的漫漫長路上的一位英雄。

選擇哪個角度報道是議題設定,甚或說是新聞自由也無不可,然而如果把 Hanyecz 視為事件的唯一主角,卻是邏輯上的客觀錯誤。事實上,除了以兩塊薄餅換得 10000 Bitcoin 的配角,我們每個人都是 Bitcoin Pizza Day 的主角。如果嘲諷 Hanyecz,卻連自己做的抉擇跟他一樣都意識不到,無疑笨得可以。

此話怎說?在十一年前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 25 美元(或者等值其他法幣,當時兩塊薄餅的市價)和 10000 Bitcoin 之間,選擇了前者——除非你騰不出 25 美元,或者還沒出生。是的,你很大機會沒有刻意去做這個選擇,但我們的(不)行動產生了這個客觀效果,正如我之前寫過〈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投資在法定貨幣〉2 同一道理。你沒有動作,但你已經選了;就好像自命中立的人,已經選擇了配合體制一樣。

以上說法或許似非而是,的確,那雖然是事實,但並不符合一般人的直覺。姑且換一換場景,看你又會怎樣決定?假如現在你想買兩塊共值 25 美元的薄餅,可以選擇用 Bitcoin 或者美元買,你會怎樣選?多數人學乖了,這次會說用美元。可是,除了買薄餅的錢,如果你還有另外 25 美元的閒置資產,但沒有把它兌換成 Bitcoin,那麼你的決策既不一致,也不理性;如果十年後 Bitcoin 兌美元為一百萬,那麼,你將又一次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了 Bitcoin Pizza Day 的主角。

資產是流動的,世界是動態的,絕對的穩定並不存在。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做決定,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或不行動,都可能在後來產生極大影響,只是當時並不一定意識到。

面對大環境,永遠不要以為我們沒事可做。

* 原刊於 2021.05.18 蘋果日報專欄 #decentralizehk


《區塊鏈社會學》週報,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實踐財富自由、出版自由和民主自由。文章逢週四刊出,直接送到訂戶郵箱。


Comments

在〈我們都是 Bitcoin Pizza Day 的主角〉中有 3 則留言

  1. […] post 我們都是 Bitcoin Pizza Day 的主角 appeared first on chungkin […]

  2. 2000年?是不是早了点😂

    1. 「ckxpress」的個人頭像
      ckxpress

      謝謝指出,已修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