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大哉問:出書應該選擇紙本還是電子版?

只要不是剛到埗的讀者,大概都知道我經常倡議電子書,或更具體地說,分散式出版。話雖如此,去年我分別出版兩部作品,還是選擇了「紙電同步」,同時出版紙本和電子版,就此友人 T 曾問我原因,言下之意,既然在探索新的出版形式,又何以走「回頭路」?當時我沒太在意,只簡單回應說想收集一下數據。

一年多過去,靦腆的 T 發來書稿,才揭曉多年來一直在潛心寫小說,去年所問實出於自己心中疑惑。現在書已成稿,付諸出版已無懸念,T 再度問及我的看法,我知道這次必須認真回應了,郵件寫了千餘字,想起友人 W 也在相同處境,而大部分首次出書,甚至有些資深作家也會思考這個問題,乾脆把回覆變成這篇文章,公諸同好。

留傳後世,人之常情

先說說我自己的情況吧,雖然每人情況不同,好歹可作參考。

我總共出版過六部作品,其中三本紙電同步,另外三本則只有電子版。我想,我很能理解首次出書的作者非要出紙本書不可的心情,即使是任性而非理性也沒關係,反正我不認為理性就該主導一切。剛翻看我在第一本書《Game 以載道》的自序,當時的我似乎也沒有用理性分析此事:「畢竟這世界還不至於全民皆網,起碼,我父母還不是網民。況且,每個人或多或少總希望給這個世界留點甚麼,數碼了一二十年,這趟我希望類比(物理)一下。」

那是 2009 年,即 Bitcoin 元年,iPhone 面世兩年,我浸淫在開始大行其道的 web2,對區塊鏈還聞所未聞,遑論是想像基於 web3 的分散式出版。

整整十六年後,中間隔了四部作品,我到今年才出版續集《好 game 有好報》,記錄自己廿年遊戲開發生涯的下半場。「食古已化」的我對紙本已無執著,加上此作主要為個人紀念,公共性有限,我選擇只發行電子版,且只在 3ook.com 發表,與其說是獨家發售,不如說是為了省卻製作多版本、管理多通路的麻煩。

《Game》的上、下集之間,夾著四部作品,側寫我對出版模式的探索,其始於《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的分散式出版實驗。2022 年 11 月,即剛好三年前,我首次以區塊鏈技術自主出版電子書,走出舒適圈推廣銷售,在個多月內賣出過千本達標,詳見〈1,024 本書、943 讀者、18 地區、21 通路、34 天——分散式出版實驗定量分析〉。實驗的成功,不但開啟了其後的分散式出版之旅,也間接催生現在的 3ook.com 及 LikeCoin v3 DeBook 協議。

三年前只提供電子版的《所》於去年初重新編輯、排版和設計,名字也從「中二」升級到「大專」,改為《財富自由主義》,這次我選擇同步推出紙本,考慮可分幾方面。

探索分散式出版

首先,我雖然倡議電子書和分散式出版,但從不排斥紙本書,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粗製濫造、大量印刷、浪費紙張除外。我的確偶爾提及紙本的短處,但諸如印刷、存倉、物流成本高昂等特性,就是紙本書死忠都不可能否認,我只是分析,並無數落之意,就好像我一直在推廣密碼貨幣,實踐鑄幣權,也提及過不少傳統貨幣的缺點,但從沒排斥法定貨幣,而是把兩者的關係理解為分工和補完,不信的話,大可以給我送點美元看我收不收:)

事實上,我搞不好比不少人還要愛惜紙本書,單是去年 UBR 無條件基本讀者計劃就花了三萬多港元在各家獨立書店買紙本書,過去幾年又常在家、書店、迷你倉之間把書搬來搬去,累得可以。這沒甚麼了不起,反正相對被下架被消失的書,這一切都是杯水車薪,我只是想說,如果我真的說過紙本書壞話,恐怕是因為我對著大堆絕版書太多,十分煩惱,患了創傷後遺症。

另有一個原因也許是我獨有,去年初我剛參與飛地出版不久,飛地兼顧紙本書及電子書,作為出版社的第一本書,我想全面鋪開銷售網,跟各通路簽約,也比較各項數據及特性,紙電同步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

同步出版紙本書的最後一個考慮,恐怕台灣的讀者沒感。即使網絡看似無遠弗屆,卻始終沒法突破圍牆,牆內不許上網,只能閱讀紙本書,雖然我也懷疑過自己的書能否送達牆內,幸好後來證實我的「優勢」是人微言輕,《財富自由主義》和之後再版的《區塊鏈社會學》,兩本書都成功到達幾位友人手中。從數字上看,為了幾個人印製一千本書似乎說不過去,但有些事情沒法以數字衡量,比如文字透過紙張進出圍牆,牆內外所構成的連結。我不想用溫度這種老土的說法,但在此事上的確切實地感受到載滿文字的、紙張的重量。

紙本留存,電子流傳

說了一大堆,是時候直接回應友人 T 的問題,出書該選紙本書還是電子書。

除非你的作品由人手抄寫,否則製作紙本的過程本來就有電子檔,找人加工就成電子書,除了「就是不喜歡」,沒甚麼原因不出電子版。所以在我看來,這問題更像是應該只出電子版,還是紙電通殺,「小朋友才選,成年人全都要」。

我說過「本質凌駕形式」,放到出版的語境,書是本質,紙本和電子版是形式,因應兩者的特性,前者在歷史上用來「留存」,後者更適合用來「流傳」;留存是縱向的時間軸,流傳是横向的空間面。不過,以上說的是「傳統電子書」,應用上 web3 技術的分散式出版,有望兼顧留存與流傳;但因本文不為倡議,此話題暫時先擱在一邊。

即使沒有出版社支持,如個人有意願又有條件,依然可以考慮自主出版紙本,但就不見得要印製傳統一版的數量如一千或五百,紙本與電子版也不一定要同步,甚至定價亦不必相若,一切視乎有多少預算,又有多少人願意埋單。

不只是 T,即使我略有經驗,每次出書仍會一再斟酌,也因此已有了一套完整想法,打算透過即將發表的新書,事隔三年再來一次分散式出版實驗,也再次將整個思路、過程和結果公開,給其他文字工作者以至整個出版業參考。

我把將要實驗的新出版模式命名為 IBO,Initial Book Offering。IBO 其實是去年就有的想法,拖延到現在除了因為懶惰,主要是想先升級 LikeCoin,在 v3 的基礎上實踐;v3 既已正式推出,我再無藉口拖延新書的準備工作,換言之,即將會有公布,敬請留意。


POLL:假如你是首次出書的作者,會選擇電子書還是紙本書?

  1. 只做紙本書,不做電子書
  2. 只做電子書,不做紙本書
  3. 既做電子書,也做紙本書
  4. 先出電子書,賣得好才出紙本書
  5. 先出紙本書,賣得光才出電子書

p.s. 月前 T 發來書稿,我本打算儘快讀完,給點意見,看了兩三晚,看著不太向前行的進度條覺得不對勁,查看文字編輯器才發現,竟是五十萬字的史詩級巨著。偏偏,當時還有 LikeCoin 更新等各種事情,唯有硬著頭皮又花了多個晝夜讀畢。五十萬字,如製作成紙本書,將是如《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般的重量級作品了。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