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ontheroad
-
Apr 17, 2018 @ 00:23
ice falling down from CN Tower non stop, some bigger than A4 paper. wonder how much it hurts if hit #icestorm #ccsummit #ckxpress
-
Apr 16, 2018 @ 18:50
推動LikeCoin生態,一步一腳印 #明明我已晝夜無間踏盡面前路 #likecoin #ccsummit #icestorm #ckxpressToronto, Ontario[igp_map lat=”43.7166″ lon=”-79.3407″ marker=”Toronto, Ontario” style=”ROADMAP” class=”” width=”200″ height=”200″ width_type=”pixel” height_type=”pixel” zoom=”15″]
-
航空公司知情不報 開放數據被私有化
星期一,訂了香港航空1800臺北飛香港的HX265。離開前的下午,都1430了,卻還有好幾件事情得辦,匆匆在西門町花5分鐘吃阿宗麵線當午餐,去了板橋的匯豐分行想要重新激活封塵的帳號,再在江子翠找朋友聊了一會兒LikeCoin,然後邊趕往臺北車站機場捷運,還邊在路上車上用Zoom app連到網上conf call,跟團隊談區塊鏈應用開發。
-
過大海不是到澳門
港人普遍喜歡澳門,視之為後花園,來者有沉迷賭博的,有愛好傳統歷史建築的,也有鍾情地道美食的。而我除了對賭博興趣缺缺,對澳門的地道文化可謂照單全收,有一種微妙的親切感。 以往到澳門,都是「新曲+精選」式遊玩,到幾個必去的點如新馬路、紅街市、官也街,也逛一些新地方,澳門雖小,但每次總能找到驚喜,看到新鮮事,吃到未嘗過的館子。
-
速記 BeyondBlock Taipei 2017
不得不讚主辦方 Taipei Ethereum Meetup,星光熠熠的講者,技術和商務間適當平衡,有陣容沒雜音,準時順暢的安排,而活動竟然還免費,100分。還送午餐和飲料,101分。 帶著小粉絲的心情,霸著頭排,聽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講 Ethereum 2.0,內容之前約略瞄過看不懂,再聽一次,都只是明白與不明白之間,中坑還要繼續努力讀書追趕年青人。 Lane Rettig 講 Ethereum Kawaii — — 分享怎樣把Dapps的UX做得簡單到常人甚至婆婆都會用,也提出了改善DX developer experience 的概念,即如file storage, messaging 等每個應用都需要的基本功能,幾有趣。 Vlad Zamfir 講 Blockchain governance — — 涵蓋Ethereum怎樣做決策,DAO和現在Parity時間是否該hard folk處理的考慮,內容很豐富,不容易在網上文章讀到,本地媒體更不用說了。 Kyber Network — — DEX, Decentralised EXchange 去中心化交易所,扎實的團隊,實用的產品,明年正式上線時一定會試用。創辦人Loi Luu來自越南,公司設在星加坡。 imToken — 本來就是手機上最好用的以太坊錢包之一,介紹的2.0加入multichain、閃兑、token sale等功能,前途無可限量。何斌和團隊來自杭州,在星加坡開設分公司。 台灣一向技術人員很充足,且平均工資比香港和大陸低了一半,面對區塊鏈這個浪,社群很活躍,有技術,有媒體,有交易所,有交流,單是最近兩週已有五個活動,而且都有一定質量,言之有物。 相對來說,香港的活動似乎比較集中在Bitcoin,也比較從投資的角度去看,暫時不太看到關於以太坊等區塊鏈的技術交流活動,區塊鏈的startup似乎也比較少,說「似乎」,因為還是有一些很具規模的區塊鏈相關公司自我介紹為香港公司,但貌似指的主要是註冊地。反正相對於台灣,技術力量儲備明顯落後,相對星加坡明確支持fintech和區塊鏈,吸引到Kyber Network、imToken以及Vitalik本人等落戶更是技術擊倒,相對大陸,更不用說了,沒法比。不想妄自菲薄,只是知恥近乎勇。 這次在台灣幾日的活動,碰到不少外國人,有出差的也有定居的,居然好幾個都會中文,當然是國語、普通話,但也有一個說了兩句粵語。也有外國出席者簽到時寫的是正體中文名,很難得。而最令我欣喜的是Vitalik除了開場是說了幾句國語,簡報的內容是是中英並存的,非常尊重。這跟過去20年的技術和商業活動的「常規」,相差很遠。 同場加映:出差台灣100小時,香港上機前ETH兌美元360,台灣上機前兌470。而我深信,這只是個開始 — — 我指的是技術和應用,價錢我不評價。
-
《光輝歲月》小說序
給我一百次機會,我都猜不到大陸收返香港二十週年的7月1日,會在台灣替《光輝歲月》小說寫序。 時間、地點都是巧合,事件卻絕對不是。記得4年前第一次把鄭立約到中國冰室的閣樓,談當時還未有名字的「八十年代香港故事」的初步概念,就共識了希望作品在不同媒體發表的願景。一年多以後,雨傘後社會還在動蕩之際,我們印製了少量《光輝歲月》前傳漫畫,2015年底推出了遊戲版,然後2016年又推出了互動電影《光輝歲月1988》。今天,終於,小說版面世了。
-
2015.12.17 冬 今天家裡做冬,提早南下的路上,遇上久違了的落日。已經忘了有多久,沒有在來往港穗的火車上拍一下風景,一般都是回信,打遊戲,寫文章。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人太匆匆 回家的路
東莞石龍 [igp_map lat=”23.10871259″ lon=”113.87222517″ marker=”東莞石龍” style=”ROADMAP” class=”” width=”200″ height=”200″ width_type=”pixel” height_type=”pixel” zoom=”15″]
-
2015.11.08 立冬 前些天,在廣州一輛幾近坐滿,走廊還放滿行李的大巴上,抱著嬰兒的大媽上車,看著大後方一個大塊頭黑人旁的空位,面有難色,我讓出座位,爬到後方去坐。才坐下,旁邊的大衛跟我聊天,用的普通話,說得很好。是剛果人,來中山大學讀醫,本是五年,另加一年中文共六年。我好奇大衛來中國的動機,他卻看得很理所當然,說這裡很好,很進步,也許畢業後會留下來,概念跟一些留學外地的港人很像。很喜歡廣州,說生活很方便,人很友善,比如我 (我說,err..) 大衛說我會說英文 (其實只是坐進去時說了句食蕉me)、普通話、廣東話很厲害,但其實他會普通話、英文、法文、剛果語,還剛開始學廣東話,第一句會說的是「你好打意」(居然唔是粗口) 。我給看他光輝歲月,他說推出後看看,問微信會不會有。我說香港文化現在在中國相對小眾,應該不會有,但也加了他微信,推出後發給他。大衛說,像他這樣的留學生,在中山大學醫學院有二百多個,來自哪裡都有。
城門水塘主壩 [igp_map lat=”22.379245312″ lon=”114.147927705″ marker=”城門水塘主壩” style=”ROADMAP” class=”” width=”200″ height=”200″ width_type=”pixel” height_type=”pixel” zoom=”15″]
-
會回來的
二月的舊金山,就算是陽光普照,依然覺冷。尤其是Steve Jobs小時住過,風大濕氣重的日落區。 在Loi’s替胃部治療思鄉病後,數數手指,距離A第一次帶我來這家中越小餐館已經年半有多。當時是2010年的WWDC,台上的Jobs在key note發佈iPhone 4,台下的我到處找方法讓給否決了幾次的遊戲盡快在App Store上架。那是公司決定進入智能手機市場後第一次出差美國。
-
拉闊天空
舊金山的一位好友是個公關、商務拓展高手,近月協助一家中國公司打入美國市場,起步比年初開始拓展美國市場的我晚幾個月。當我司在美國還是寂寂無名的今天,好友參與的公司已經平地一聲雷,產品獲得廣泛認同。 昨晚週五飯聚,好友教路。包裝成為美國公司。反正股東之一是美國的傳統風險基金。現有的中國的用戶,算是美國公司成功打進大陸市場獲得的。美國人會覺得好酷。沒有人需要知道,產品是中國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