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港電話騙案急升,連衛斯理都老貓燒鬚,老編提議我寫一下全城騙案。也有知我往返大陸頻繁的朋友,關心我最近是否收到類似電話。
我對老編和朋友都是同一回應:其實沒用電話一段時間了,基本不接任何來電,可說對電話騙案免疫。甚至用了十幾年,九成來電是廣告的大陸號碼都停掉了,反正真要找我的總能在網上找到。手機對我而言,是一台真正意義的電腦。
是故除了幾年前也接過一些欺詐電話聊過幾句外,我對全城騙案沒感覺,反倒是想聊聊網絡騙案。2002年,一名十六歲年青人不堪被騙去遊戲中的武器,憤而自殺,首次讓港人認識到虛擬世界的騙案,可惜焦點都被放在遊戲的禍害,沉迷數碼世界很不該等,缺乏更深刻的認知。查實騙案就是騙案,本質都一樣,不會因為物品是「虛擬」的而有所改變。當再沒有人把一捆捆錢放到床下底的曲奇餅罐,所有財產都是「虛擬」的。再說,隨便印刷都可以的美元,何嘗不「虛擬」?
媒體把最近的事件稱為全城騙案,那大陸的大概就是全國騙案了。公司以往運營遊戲,有24×7運作,三十人的客戶服務團隊。這個規模不是用來炫耀的,外國公司大一百倍的生意額可能也用不了幾個客戶服務員,我們人多只是每天都要處理大量騙案而已。
印象中警訊描述騙案,最喜歡說「匪徒手法層出不窮」,但我所見的卻是相反,手法千篇一律,頂多說得上是三幅被。細想一下,這是理性的,「橋唔怕舊」,既然一直有人上檔,何必創新。大陸用「釣魚」形容覆蓋面廣但多數人不會上檔的行騙手法,十分形象化,的確大部份魚不會上釣,但只要魚足夠多,總有一條會吃上魚餌。匪徒懂得計算,即使一千通電話有九百九十九個被揭破,那一個上檔的所帶來的騙款也足以回收總體「行騙成本」,跟銀行職員忽悠一百人才賣出一份「奪命金」,但佣金足以彌補所有冤屈氣差不多,是門科學的生意。
有趣的是,網絡遊戲的三幅被騙案中,最普遍的不是被騙去武器,而是被騙去整個賬號。假如加些想像力,那其實不是有趣而是恐怖的,你的整個身份被騙走,你沒法證明你曾經是你,於是你再也不是你,就像《無間道》的經典天台劇情,陳永仁對鎖上手銬的劉建明說:「對唔住,我係差人。」所得到的回應是:「邊個知呀?」
客戶服務專員處理賬號被偷的個案,就是要玩家提供各種訊息,證明自己是賬號的原擁有人,比如能說出裡面物品的細節,開立賬號的時間,一般在甚麼地方、時間登錄等等。至於對方如何騙去賬號,說出來其實毫不高科技,甚至不用嘗試對方的密碼,大部份情況都是受騙人自己提供給對方。行騙者有時是朋友同學,有時是不認識的人在聊天室搭訕,比如問,「你的角色裝備好厲害啊!借我玩一下可以麼?」就這麼簡單。開始時我也覺得難以置信,但看多了也就接受了,無論怎樣宣傳不要透露自己的密碼,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蠢得不得了」,這是衛斯理被騙後的自我調侃,也是我們看警訊時最常說的話。然而我會認為,所有錯誤之中,最該獲得原諒的,就是信錯人。信任是社會的基礎。我日常生活懂得懷疑,避過了無數被騙的機會,是小聰明。社會能建立起一套信任機制,讓人集中精力去生產去創造去生活,才是大智慧。相信,是基於性本善的根本信念,是美德,信錯了,沒什麼值得尷尬。
至此我可以驕傲地自爆一件蠢事:就在上個月,我被騙去百多萬。話說上月我第一次去越南,氛圍跟我印象很好民風淳樸的柬埔寨相似,加上離開了大陸,捨下盔甲,對當地人毫無防範,下的士時隨得司機在我的一疊越南盾自取,後來發現,十幾萬的車資,我付了一百多萬出去…「蠢得不得了」。
至於在讀的,不用在意剛被我騙了以為「百多萬」是港元很蠢。要懂得保護自己是沒錯,但讓我們永遠不要忘了Steve Jobs的格言,「Stay foolish」。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5.08.16 “Ryu vs Ken” 專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