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隨心寫過兩篇文章談創業異化,像無知的小孩,不經意戳破國王沒穿衣,得到一些同行的迴響。一年半後的這個第三集,卻是很個人的,沒普遍性,不期望有誰共鳴。反正我作息時空太不典型,跟朋友聚首的機會不多,就當寫出來告訴朋友我的近況吧。
去年幾乎絕跡於創業圈的活動,全年只去了兩個,有邀請人覺得很不給面子。其實除了是為專注,公司和自己的狀態都很差,有苦自己知。在StartLab的論壇,被問到如果能穿越給十年前的自己創業忠告,會說什麼。我說會提醒自己毋忘初心,會後還文青上身寫了篇文,致青春。說白了,我只不過是自言自語,創業路上行差踏錯,希望提醒後來者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剛創業時,沒意識到dotcom泡沫正在形成,沒注意恆指納指幾點,不知道甚麼叫VC,也對「退出」沒任何概念。甚至把那行為美名「創業」,也是後來補回去的,當時都是說要「搵啲野搞」而已。想起來,那種單純和無知,難能可貴,一去不復返。
後來,拿了一輪又一輪的注資,有進來的,有退出的,全是計劃以外。
有一句企業管理者的口頭禪,說「maximise shareholder value」,意思是管理人的責任是為股東賺最多的錢。我本身就是責任控,扛屎上身是我的性格缺陷之一,學到這句話,更加奉為聖旨,無時無刻在想,我每天每刻所做的事,目標應是為了替股東賺錢。
我把「我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我的想法」和「公司的想法」、「我的欲望」和「公司的欲望」統統嚴格分開。我想,公司是屬於全體股東的,我只是其中之一,就算是佔比最大,也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灌注到公司裏。
想把更多業務放在自己的家香港,但自覺那是個人欲望,為賺錢更應該專注中國,於是忍手。想過投資支持一些香港的創業者,但因為不是遊戲項目,跟公司的方向不符,我放棄。希望提供一個共享空間給創業者,但不賺錢,於是都用自己的積蓄。但我的時間也不全屬於我的,於是堅決不出面不宣傳,只讓朋友幫忙。一直好想開發針對老友記的遊戲,但商業模式不明確,於是把想法沉到to-do list下方。知我的同事調侃,到我真的開發老友記遊戲時,我已經是目標用戶。
某世界知名的風險基金的一位合伙人,略知我的想法,給了一個簡單但深刻的忠告:「kin,回饋社會這種事,他日再說也不晚。」語重深長。
我很尊重這位合伙人,清楚他看的比我多,也理解這句話的智慧。創業戰場上,任何業務以外的事都讓人分心。而且,假如一天有錢了,推動公益都有力過人,這是商業現實,需知現在連NGO都紛紛大賣廣告了。
理想封印變得更加強大。
幾年又過去,市場急劇變化、公司人事變動,產品更替換代,發生了很多事,不足為外人道。然後有一天,我發現,我過得並不快樂。本來我大可以跟自己說,工作是否快樂不重要,關鍵是要「maximise shareholder value」。然而弔詭地,儘管我抱著這個鐵則做事,公司的業績非但沒改善,反而滑落了。不但如此,我發現公司越益沒性格,甚至慢慢變得沒有靈魂了。除了「maximise shareholder value」,為了甚麼創業,為了甚麼堅持,我已經記不起來。
更加弔詭的是,投資者當初注資,是認同當時的我,我的堅持,我的理想,我的作風,才輪到我的業績。雖然當時我的核心想法還不是「maximise shareholder value」,堅持的原因清晰,但堅持的方向明確,賺錢成了隨之而來的副產品。反而一天VC進來了,太刻意要負上讓股東賺錢退出的責任,失去了那個股東認同的本我。
跟產品、跟市場越走越遠,是執行層面的問題,還可以補救,跟夢想越走越遠,卻甚至讓我變成鹹魚了。
我想,是時候把封印打開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