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流動數據業界和市民,談起市場不夠蓬勃的原因,總說市場太小。筆者在此想大胆說一句:“我反對。”
必須釐清,筆者反對的並非市場小的說法──對於人口還不及廣州移動的八百萬用戶數(注意這裏指的只是廣州不是廣東,而且也未包括廣州聯通)的香港,這點從來就不容置疑。筆者不同意的是“市場小”與“流動數據業不起飛”之間的因果關係。
有兩個事實最能推翻以上的說法。一,香港由始至終就是個人口六七百萬的城市,但這個“太小”的城市,電影和娛樂事業曾經在區內吒咤風雲。即使現在隨著台灣和南韓等地的掘起,失去了不少優勢,但起碼仍是區內其中一個領導者,部份作品和藝人甚至成功打進國際市場。
二,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和最大的流動通訊設備生產商愛立信,分別於人口五百萬的芬蘭和人口九百萬的瑞典起家,並仍然以當地為總部,聘請大量研發人員。市場小從來不是她們的問題,因為本土市場只是個開始而已。將業務伸延到鄰近國家是第二步,打入國際市場是最終目標。
從這個角度看,要令香港的流動數據業起飛,關鍵在於令香港成為區內或國內的流動數據應用孕育地(因著中國市場的龐大和中港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以下將集中討論國內),而不是執著於市場小這個不能改變的現實。
現在的香港,差不多公認不是流動數據業界進軍內地的理想起步點,因為在這裏成功的流動數據商業案例,都不能有效地在內地複製。亦即是說,香港尚未能把握地利和歷史帶來的機遇,利用經貿上處於國際和作為全球最大流動通訊市場的中國之間的位置,把自己定位為國內流動數據市場的切入點。對流動數據業(差不多可以說,也包括整個電訊業)來說,深圳河不單是臭渠,更是鴻溝。跨過不足二十米寛的深圳河,電訊公司在港擁有的優勢頓時蕩然無存。
反過來說,假如本港流動數據業能夠輕鬆地把本地成功的產品/服務在中國市場“翻版”(承以上諾基亞和愛立信的例子,就是門檻低至像歐洲國家之間的經貿),那麼即使港人薪金再高,即使沒有數碼港,大概十之八九的手機和設備生產商都會來港成立研發中心。又或者,真的如電訊管理局所願,本港可以同時容納十家八家流動網絡商,大家仍能談笑風生。
這裏說的固然帶點誇張,但說回現實,的確,一兩年前,不少日本領先的內容供應商主動跑到香港提供流動內容,為的不是香港市場,正是因為相信香港的市場領跑者可以“乘坐直通車”到進入內地。可是當發現原來進大陸市場必須“另起爐灶”後,要找這些日本公司的足跡,唯有到上海、北京和廣州了。
有可能消去或至少降低香港流動數據公司進軍內地的門檻嗎?肯定非常困難,但卻不是全無方法。至少,業界不能坐以待斃。而立好心的政府如真的要為業界做好事,亦應朝這個方向出發。
假如我們將現存進入國內流動數據市場的門檻分為法制、網絡和平台等技術差異和商業模式的差異三個層面,政府和業界針對這三分面可以做甚麼?下周續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