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相信,流動數據市場最終能否在港起飛,決定性因素必定是業界自身的努力。倘若政府真的能夠做甚麼,就當是錦上添花好了。所以在這系列的最後,談的是業界怎樣藉着減少中港流動數據技術、平台以至商業模式的差異,配合其他香港的優勢,奠定香港作為內地流動數據業樞紐的地位。
如本欄多次指出,相對其他範疇的先進,本港流動數據市場不幸的相當落伍,日、韓不說,即使相對中、台,也是有所不及。其實,市場的機會窗口已漸漸關閉,地區內就2G(叫2.5G也好,2.75G也好,反正指的是3G前的技術)流動數據業務的競賽基本上已是塵埃落定,香港即使現在發力,頂多只能將目標鎖定為收復失地而已。想要帶領中、台等地,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相反,內地3G的進程比本港落後至少兩年,而且香港算是國際間較早商用3G的市場,因此業界倒不如乾脆將注意力放在3G更加實際。
對於目前苦於無法在數據服務突破的港流動網絡商,筆者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乾脆採用中國移動在數據服務的標準、規範及平台(中國聯通固然不應被忽略,但問題是聯通的數據業務基本上只在CDMA1X上發展,港網絡商要採用其標準是個障礙),如短訊的規範CMPP和數據業務管理平台技術規範DSMP等,甚至是直接採用中國移動的整個數據業務計費平台,即由其子公司卓望開發的MISC,一舉將中港兩地的流動數據相關技術統一起來(GSM/GPRS/EDGE/手機等標準本來就是一致的)。
由於目前國內的數據技術和規範只涉及2G業務,香港的網絡商自然擁有優勢,在現行基礎上與內地公司共同開發其他支援3G數據業務的功能,並率先在港商用。這樣,一方面能在3G逐漸取締2G 後,使香港成為全國流動數據業的“中心”;另方面,亦得讓內地得到一個非常前衞的試驗市場,測試各種技術、用戶行為和商業個案等,不但打破現在“河水不犯井水”的悶局,更能真真正正為兩地創造雙贏。
當然,亦有一些業者全面否定3G的存在價值,如著明的麻省理工學者Nicholas Negorponte就在上月指出過中國應跳過3G,直接發展以WiFi等技術為本的4G,構想之大胆,令人嘆為觀止(詳見四月十五日莫乃光可圈可點專欄)。不過,即使這些想法亦並不跟上述提議矛盾,反而,筆者覺得這種劃時代的構想,最適合在香港這種人口密集、市民可支配收入高且用戶樂於嘗試新科技的城市先行。3G與否不是最重要,先在現階段與內地求同,再而以香港的優勢帶動內地發展下一代的技術才是重點。
說到標準化,業界很多時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技術方面。其實,商業模式的標準化跟技術的標準化同樣重要。本欄已從幾個角度指出港網絡商應採用與i-mode和夢網等相似的商業模式及其優點,此處不敷,只想指出,若本港網絡商仍不採用開放數據平台、讓SP接入服務作分賬的模式,不單只與內地接軌不了,甚至將香港從國際到國內都孤立起來,實非幸事。
如上周指,流動數據/增值服務業是國內電訊業中較不敏感的一環,亦會相對較早開放予外商或CEPA下定義的香港公司。因此,港網絡商大可考慮參與在國內營運一家SP公司(Tom固然是先行者,但Tom跟和記電訊給人的感覺暫時還是各自為政)。保守的看,至少能儘早累積國內電訊業的相關經驗,並親身體會本港SP所面對的困境,從另一角度為本港流動數據業帶來新景象;從積極的層面看,更可將自己在香港辦得成功的流動數據服務在內地推出,若能配合電影、音樂等香港一向領前的娛樂產業,一併打開內地市場,更能幫助整個創意工業找到出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