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
北半球的春天來了,你們好嗎?打從我在《蘋果日報》被關門後自行「辦報」,已經將近四年,趁著本週第 200 期,我想聊聊寫作本身,留為紀念。
下筆前理所當然以為會談 AI,但剛重讀寫於 ChatGPT 推出沒多久的第 100 期〈我為甚麼堅持寫作〉,發現自己當時已確立 AI 之於寫作的看法,當下回看不但無需修正,反而進一步確認要給朋友寫信,再強的 AI 也只能充當輔助角色;原因很簡單,一直給大家寫信,本來就不是為了高效溝通,而是因為相信。
寫信?不是寫文章嗎?相信甚麼?請容我從 30 年前說起。
九十年代互聯網起步之際,我常追看《Wired》,而且訂閱紙本,每當收到越洋寄來的雜誌,必先翻到最後幾頁讀 MIT(不是 Made In Taiwan :)Media Lab 創辦人 Nicholas Negroponte 的專欄。除了「Move bits, not atoms」的主題令我眼界大開,我還超喜歡其電郵式排版,Date、From、To、Subject、內文的設計,心想自己有天也要用電郵的格式寫專欄。
後來專欄得以實現,我還真的傻傻地跟編輯提議設計成電郵的樣子,結果當然是否定的,哪有版面和資源滿足小薯專欄呢。沒想到,早就放下心願的我,多年後卻因緣際會開始了 DHK「郵報」,真正結合電郵與專欄。對了,一直覺得「電子報」這個說法好遜,從今開始就改稱「郵報」吧,pun intended。
所以,沒騙你,我的確是以寫信的心態來寫每篇文章,大概也是出於這份心態,寫著寫著,逐漸形成現時封面照、簡短公告、文章、p.s. 的樣式。有別於正常刊物,信件的四部分常像「攞你命三千」般把毫不相干的物品綁在一起,沒辦法,我既想跟朋友分享心情點滴,又不想多發郵件打擾,更不想在社交媒體跟演算法博奕,唯有圖文不符地用日常的隨手拍做封面圖,又跑題地把生活瑣事放到 p.s.。
我從未就此解釋,但朋友似乎早就跟我建立默契,以各種方式處理我的來信,比如律師 L 表示太了解我的想法,單看標題就猜到內文,自稱「低開信率忠實讀者」;不太讀我三幅被的還有 J,但他會存起來,想到相關議題就搜來參考;翻譯達人 T 偶爾回信,要麼點評,要麼替我查找錯別字;當然還有已讀不回,和更主流的不讀不回(讓我在這裏咒罵他們,放心,邏輯上讀到的不會被駡,被駡的不會讀到 :)對了,還有友人 M,有次回應我的 p.s.,我誇他把信讀到最後,M 卻不怕傷害到我的弱小心靈,說每期都直接跳過文章只看 p.s.,教我啼笑皆非。
我常率先採用新科技,但往往不管它的設計,自創拙劣的使用方法,像拿手槍去扔野獸的原始人;比如 Instagram 推出不久我已使用,卻常「妹仔大過主人婆」地把整篇文章放到理應簡短的描述,反過來把照片用作配圖(我已沒用 Instagram 多年,據說類似做法後來竟然流行起來!?)寫郵報我也是同樣態度,明明發電郵免費而多數人不太在意郵件數量,我還是確守一週一信,只有兩次號外和一次因九成卡信故障重發,從無宣傳郵件;明明不再受限於物流,我卻強逼症地提前一晚發出,留戀「晚睡的鳥兒有飯吃」的年代,深夜於旺角紅 van 附近的報攤買還沒疊成一份、一般人隔天早上才讀到的《蘋果日報》,或更古早,週一晚上待在報攤等待可能不脫期的《中華英雄》提前一晚送到;明明不再依附傳統媒體,我卻沿用寫專欄的標準,不,是採取更嚴格的標準,再沒有編輯催稿,更沒有整個團隊校對、排版、配圖、印刷、發行,我必須更加努力保持質素,才對得起朋友開信的時間。
話雖如此,我不認同完美主義,甚至可說是不完美主義者。所謂不完美主義,並非不追求完美,更非追求不完美,而是在重重限制下與特定死線前追求完美。我視完美主義為寫作的最大敵人,作品胎死腹中的元兇;更苛刻但也更合邏輯地說,能在特定時空面世才有可能完美,為了追求品質而錯過時機,本身就是不完美。因此,該秉持的原則不是完美而是「盡做」,在緊絀的資源下盡做,在重重紅線下盡做,在每週截稿寄信前盡做,無論如何在死線前完成,能多高質就多高質,這不叫將貨就價,而是不完美主義的真諦。
「友人 J」,飛地和 Matters 的創辦人張潔平曾說,「寫作是最小單位的自由」;但當自由以寫作為單位,寫作的單位又是甚麼?直到近年,我才發覺文字工作者必須選定創作單位,大概也可理解為文體;創作單位可以為文章、書、詩、甚至社交帖文等,然後再細分成長文和短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Threads 和臉書體之類,就如賽跑運動員必先選定項目才知道要跑 100 米還是 42.195 公里,作者也必先選定創作單位才知要寫到甚麼程度;反過來,讀者也才知道往哪裏看衝線,即以甚麼形式欣賞、支持作品。
多得大家支持,過去 200 週我確立了以郵報作為主要創作單位,不過由於「自由四部曲」的企劃,書也是我的另一創作單位,而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兼顧兩者。由於我初期圍繞區域鏈的文章風格、字數跨度很大,加上疫情帶來的意外寫作空間,《區塊鏈社會學》由當初設想的文章合集變成後來幾乎砍掉重練,從零寫起;二部曲《財富自由主義》,即 2022 年為分散式出版揭開序幕的《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收錄的文章主要來自《明報》及《蘋果日報》專欄,大幅改寫加上新文章補完,分成八章編輯成書。
導演朋友 T 曾向我講解,拍攝電影像雕刻,從遠超成品的原材料雕走不要的部份,成為作品;製作動畫則像砌模型,打從一開始就規劃好所有原部件,再逐一製作。四部曲的頭兩部像計劃不周的電影,footage 很多,但到剪接階段又串不起來,需要大量後期製作,甚至補拍不少鏡頭。來到第三部曲,我嘗試像製作動畫事先做好 story board 才開始繪製分鏡般,先定下新書目錄及章節,然後以日常的郵報填充章節。眼尖的朋友或許會覺察有段時間的郵報特別長篇,內容比較硬核,那是在寫作時已定位成新書特定章節的結果。
聽起來很合理很省事,然而,創作不是砌樂高積木,「一雞兩味」逐漸產生問題。首先,字數四千和正經八百的郵報令讀者感到壓力,有人敬而遠之;其次,由於題目來自新書的章節,往往跟時事毫不相干,當全世界盯著關稅,文章可能大談私隱,即使重要性不減也倍加離地。最後,15 次 100 米短跑加起來不能當 1500 米長跑,即使同樣是十幾萬字,數十封郵報串起來跟一本特定主題的書無論在舖排、筆觸、節奏和連貫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即使重用文章也免不了大量調動、潤飾、補完等編輯工作,不然極其量也只是文章合集。
有了這份覺悟,我寫郵報不再煞有介事,只專注當下將最想表達的訊息舖陳好,至於日後會否收錄到四部曲,那是作品的命運,編輯時自有分曉,無需執著。與其把郵報視為章節填充的工序,不如把寫作當成發現之旅來享受,即使這些文字不會搬字過紙到新書,只要是我所思所想,自然會變作養分,以某種形式成為四部曲的元素,就如 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畢業禮的名言:「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說回我的啟蒙,除了《Wired》的專欄,Negroponte 還著有《Being Digital》,這本 1995 年出版、影響我最深的書之一,也是少數沒作者簽名我也不捨得漂走的紙本書。當美國的上網率只有 10%,Negroponte 就深入淺出地向政客與群眾講解數位世界跟物理世界的差異,甚至預言了 DAO,但最觸動我的,卻是後記中 Negroponte 談到年邁的母親學會每天給他發電郵。慚愧得很,整整 30 年過去,到處教人上鏈的我卻始終沒能讓家中母親善用智能電話,跟家母溝通的媒介依然是最「有溫度」的當面說。稍微扯遠了,我想補充的是《Being Digital》正是由 18 篇《Wired》專欄文章擴寫編輯而成,Negroponte 寫文章時並無計劃出書,結果是專欄和書本均恰如其分,都是傑出的作品。
即使身為書迷,我都只能用 copy & paste 才能串出 Negroponte 這個希臘姓氏。上月我到 Negroponte 的故鄉旅遊,為一探天空之城梅特歐拉,罕有地參加旅行團,晚飯時跟永遠健談的美國人同桌,對於例牌的「what do you do」,I 人出於禮貌簡單回應「i’m a writer」。首次以 writer 自居,兩秒後回過神來,我才反應遲鈍感受到這個自我介紹的重量。
雖然寫作資歷不短,後知後覺的我直到近年才深刻體會文字的重量,也因而投入整副心力於寫作、出版、賣書、策展和保育等工作;有時我們自覺正面對最嚴峻的審查與滅聲,但相對於某些地方和年代,實在算不上甚麼。最近看虛構但真實的《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描述 15 世紀一代又一代相信地動說的人在政教一體的 P 國如何飽受逼害,仍咬緊牙關把知識留傳後世,大受觸動,其中眾人以血肉演繹「分散式出版」的一幕,更看得我雞皮疙瘩,毛管直豎。
在故事的第十話,當時目不識丁、後來把研究地動說的艱辛記錄成書的奧克茲開始對知識產生好奇,問約蘭達看得懂字是甚麼感覺,約蘭達說:
「我們的人生都被困在這個時代裡無法逃脱,但是,只有在閱讀文字的時候,能夠聽到古時候的偉人向我們開口說話,在那一刻,我彷彿脫離了這個時代。變成文字的思想會永存於世,甚至可以不斷推動未來的某些人,這種事難道不就是奇蹟嗎?」
這就是我所相信的,文字的力量。
重建
香港
2025.04.16
p.s. 照片是 Prison of Socrates,攝於雅典衛城附近的菲洛帕波斯山,推斷是 2400 多年前蘇格拉底被囚禁的監獄,也就是最後被服毒自殺的地方。據記載,蘇格拉底以荼毒青年及對諸神不敬之名被判死刑後,原有機會逃離監獄及雅典,卻選擇慷慨就義。有人覺得蘇格拉底愚蠢,然而信念之為信念,是凌駕於理性計算的,明明沉默就能免於被捕,明明認罪就能獲輕判,明明離開就能過新生活,有些人就是寧可賠上沉重代價,也要堅守信念。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