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電訊顧問公司諾盛(Norson)本周一發表了一份新的市場研究報告,題為“Post-SMS Mobile Data in China: The Shift to WAP”(中國的後短訊流動數據:向WAP的演化)。
諾盛的報告雖售一千八百美元,但對要制訂進入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策略的大企業來說,自是物有所值。基於報告的售價,筆者無機會看報告內文,但單從標題和節錄看來,報告的主調就已經很清楚──短信市場已逐漸達到飽和,WAP是明日的新星。
如兩周前本欄“內地流動數據市場迅速整合”指出,國內的十大SP大部分已經上市,而剩下的亦紛紛在籌備。言猶在耳,即時通提供商驣訊(QQ)上周宣布將在本港主板掛牌。驣訊在短訊時代收入首屈一指,這次招股,或許正是一個分水嶺,標誌着國內流動數據市場從短訊到後短訊的階段性發展。
而報告使用“後短訊時代”描述市場狀況,而非直接用“WAP時代”,亦顯示市場上並未達到WAP便是短訊的“接班技術”的共識。事實上,市場上的確眾說紛紜,彩信(MMS)的支持者下滑不少後,有人認為KJava才是明日之星,有人則看好彩鈴(聯通稱“絃鈴”、韓國SK-Telecom稱“Color Ringback Tone”、個別港網絡商稱“接駁鈴聲”),亦有人覺得短訊將會一直發展下去,地位無可替代。
以上不同的觀點,短訊長期領導的看法最是可圏可點。很多外商,尤其來自是日本、韓國的公司,對於WAP將逐漸取代短訊深信不疑,認為在所有社會,媒體的發展都是由較簡陋、文字主導,向聲色畫、多媒體演變。筆者雖然同樣十分看好WAP的前景,但對短訊是否會在三年甚至五年內被取代卻很有保留。畢竟,每一個國家──尤其中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背景。很多香港人看幾百個中文字已覺得多,但筆者國內的同事卻是日常的電郵,動輒便是上千字。相對於日本,中國就更極端了,作為漫畫王國,日本人喜歡以圖畫、表格等去表達概念,國內的思考模式卻都是文字。筆者就看過不少國內的Powerpoint文件,基本上只是一份橫放、字體較大的Word文件而已!
所以,斷定短訊一定會在圖像、彩屏等技術成熟後被取代是不智的。其實,兩、三年前,當香港、日韓等公司初次進入內地市場時,紛紛以國外的想法硬套在國內,將資源投放在WAP的相關服務,最後,領前的短訊SP全是國內公司的天下,可說是為了忽略中國市場獨特性上了寶貴一課。
說是老半天,有兩點倒是不容置疑的。一、國內短訊市場是否逐漸飽和雖未可料,但要在現階段加入這個市場,唯有進行收購一途;二、後短訊市場相對小和不成熟,彩信、WAP、KJava、彩鈴、互動語音系統(IVR)等市場都在高速增長,潛力很大,要以自然增長“逐鹿中國”即使很難,至少仍有一點希望。
中國流動數據業後短信時代,是港商錯過了短訊的巨大商機後的另一次機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