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陳冠希教你內容備份五大難題〉一文中,誘因、搜索、完整性、正確性幾個難題,前面幾篇文章或多或少都已回應,至於道德考量,在本地公民社會的層面,諷刺地被惡劣的社會環境解決了一大半,因為在當前的惡法下依然沒有撤回言論的作者,幾乎可以肯定是有意識選擇留下來的公共議題,備份者不太需要像往常般顧慮作品的「被遺忘權」,生怕自己的備份有天會成為作者被告的證據。
無大台終極難題:慣性和惰性
反而,五大難題以外的終極難題,是公眾對無大台出版以至任何無大台運作機制,缺乏重視和深刻理解,總是發生社會事件後才關心一下,然後迅速回到大台懷抱。最明顯的例子,要算是年初 Facebook 修改 Whatsapp 的 privacy policy,觸發港人群起移民 Signal,讓我高興了一小陣子,以為守得雲開;然後,Facebook 的所謂妥協不是「撤回」而是「暫緩」,已足以令順民港人收貨,等到五月重推政策,已經談都沒人談。很多我發給朋友的 Signal 訊息,不再有反應,顯然多數人已乖乖從 Signal 回到臉書大家庭;至於 MeWe,就更不用說。
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比如大台銀行無理凍結港人資產後民間罵聲不絕,但 99.9% 個人和公司還是會繼續使用,即使有密碼貨幣這些另類選擇,「電腦白痴」、「唔得閒學」、「太少人用」,三大理由足以成為繼續擁抱大台的完美理由。
出版當然也面對同一情況。香港電台、蘋果日報出事,大家都會非常關注,齊齊備份,但只要稍微過一陣子,大部分還是會返回昔日的閱讀、觀看模式,只是看的再不是港台和蘋果。假如我們沒花足夠努力從根本去改變,去防衛;只是心存僥倖,但求政權「網開一面」,類似事件必然重演。政權的網的確會開一面,卻肯定不是公民社會想要的那一面。
正所謂同人唔同命,同「De」亦會唔同命。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 雖然仍屬小眾,但至少很吸眼球,增長迅速;反觀 DePub decentralized publishing,卻相當小眾,關注度有限。
除非是二世祖(btw 這個傳統粵語快完全被「富二代」取代了,我趁機推廣保育一下),資產是個人努力成果的積累,在意資產增值、財務自由乃人之常情,DeFi 獲得廣泛關注並無不妥,相反,是好事。我也每日使用 DeFi,不是吐糟甚麼,只是想指出金錢和內容技術上都是數據,DeFi 和 DePub 不過是把區塊鏈應用在不同場景而已,而報導、歷史、故事,對人類對世界跟資產同等重要,不應該被忽視。
昨日互聯網 今日區塊鏈
友人常說我「虎爸」,說起無大台、資訊安全等議題時咄咄逼人,毫不體諒。對我來說,那會是一份表揚,我但願那是事實,可惜事實卻是我太佛系,雖然文章和分享做得不少,卻沒花上足夠力氣推廣出去,改變別人,結果是接二連三——二、三早就不夠形容——資產被無理凍結等事件,全都幫不上忙。除了性格佛系,大概也因為本身做產品的我,會很同意體驗做得足夠簡單易懂是開發者的責任,也唯有這樣,用戶才會埋單。
話雖如此,對於 DePub、DeFi 等新事物,普羅大眾假如只以完全成熟的大台生態作為基準,需要安裝新工具就放棄,多兩下點擊就嫌太麻煩,到頭來吃虧的只會是自己。任何破壞性創新,初段總會比上一代產物難用和不便,就算 YouTube 如此成熟,相對打開電視,依然多出一些點擊一些學習,也就成了大台死忠不使用的理由。
互聯網剛起步時,上網不但又貴又慢,佔著電話線連上網站後,別說是 YouTube,今天互聯網服務的百萬分之一都沒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我首次上網的 1993 年之前,在互聯網從事商業活動甚至是違法的。今天回看,荒謬絕倫。
當下的區塊鏈和各種無大台應用,正正處於九十年代互聯網的階段,局內的深刻體會到博大精深,局外的只感神神秘秘,即使從業者多努力,相對打磨了幾十甚至幾百年的舊秩序,難免顯得不成熟,甚至惹來當前體制打壓。
只要理解到互聯網如何走到今日,就知道歷史的洪流終究阻擋不了。區塊鏈定必在全球廣泛應用,早日克服慣性與惰性,一面 unlearn 舊概念,一面學習新知識,除了早著先機,更重要的是,別讓自己成為死抱舊體制不放的一分子。
《區塊鏈社會學》週報,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實踐財富自由、出版自由和民主自由。文章逢週四刊出,直接送到訂戶郵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