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初體驗

大年初六至今,和黃推出3已近一個月,引起廣泛關注。周二時更加推兩款手機,其中NEC 313c體積雖然龐大,但$998的價錢確實令人嘩然,差不多可以說,正式將3G帶到了基層。

大部份意見指出,現時的3G服務未夠完善,視象電話需求未足,或指覆蓋不完善,手機過大,又或是擔心電池持久力不足。甚至有人指出,可能3G未普及,4G已到。不過,筆者卻對3G的逐漸普及較為樂觀,且擔心太保守的心態會影響香港作為全球電訊業先鋒的地位。

固然,從用戶角度出發,指出服務不足之處,如電池不耐用、視頻流不暢順等,天經地義,而經營者亦應細心聆聽,作出回應,改善服務。但是,假如連業界也期望3G一推出便非常完善,且廣為大眾接受,未免要求過高。3G,即第三代流動通訊,既然用“代”來描述,技術上固然跟“傳統”(GSM/CDMA)相當不同。手機體積大、電池持久力不足等當然是需要改善的技術問題,但面對這些問題的不單是和黃,也包括日本DoCoMo的用戶二百萬的FOMA和Vodafone K.K. (前JPhone),如把CDMA2000也一拼考慮,更包括日本KDDI、南韓SK Telecom等3G服務供應商。以各設備供應商NEC、Samsung、Qualcomm、Motorola甚至Nokia等廠商的雄厚實力和資金,技術問題如電池不耐用等理應可透過省電晶片或電池本身的新技術解決,怕的只怕市場誘因不夠而已。現在和黃率先推出服務,只要能先滿足走在前面的用戶,帶動整個市場向前,對業界而言,已經很足夠。

而技術以外的問題,如收費、商業模式、媒體內容、用戶習慣等,則更不由得服務提供商單方面,一次性的設定。相反,無論業界和用戶,都需要時間去消化和摸索,是一個互動且連續的過程。現在3剛推出,市場只是剛開始這個過程而已。

至於“一般人對3G需求不大”之說(尤指視象電話和視頻流等在2G/2.5G上不大可能的服務),從“需求創造供應”的角度,應該是成立的。筆者即使找不到市場調查數據,但可以猜想,不會有太多人表示對視象電話有需求。

然而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一個新媒體能發揮的,超出了一般人的既有概念。正如在只有書報雜誌的年代,很難有人會懂得對收音機有需求;而剛發明收音機後,若沒有電視機的發明,有可能過一百年社會也不會有所謂“對電視機的需求”出現(有趣的是,電視機正是視頻流)。

因此,對新媒體而言,一定程度上是供應創造需求。發明家研發新技術,高瞻遠矚的人看到新技術的商機,企業家以專業的商業營運創造需求,將技術全面商品化,推廣到整個社會。不論最終是成是敗,開始時一定存在不為廣泛接受的階段。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在市場在一致唱淡3G時說過“喜歡雖千萬人吾往已的感覺”,除了針對投資市場而言,未知是否也包含了這個意思?

預測總是猜的,與其看不可知的未來,不如看歷史。就看約十年前,傳呼機大行其道之時,GSM流動電話服務推出,當時,電池、價格、是否有實質需求等,都是大眾質疑的問題。今天,極少數沒有手機的人,除非沒有社交生活,否則總被朋友罵,最後“被逼”買手機。年多前(甚至現在),我們很滿足於口袋裏的黑白屏幕、功能簡單的手機。最近,筆者為了選購這樣的一部手機給母親,添了幾根白髮。需求,一次又一次被跨國大廠商創造了。3G,會例外嗎?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