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逆差

以前長居香港,傳統智慧告訴我中國很「中國」。

長駐北京之後,驚訝地發覺原來新的中國很「美國」。

該怎麼描述那個相似之處呢?假如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那該是「大」。不單是地方大,是甚麼都要大。樓要大廣場要大車要大餐廳要大桌子要大座位要大份量要大聲要大財要大氣派更加要大1,大是核心價值,大就是美,那些不大的,皆因大不起。好像要在每個生活細節體現大國崛起,全國一起跟別國玩梭哈,大可大,非常大。

過往我總是嫌香港的生活模式和口味太受美國影響,住在北京後,才發現原來香港只是小巫見大巫。北京的新一代家家有車(奧運的單雙號限行之後,理論上是要減少車輛,實際上卻是大家為確保每天有車開,結果每家購兩車),平日驅車上班,下午喝星巴克的咖啡,晚上駕車到一大棟獨立式的餐館晚飯,坐夠八人坐的四人檯,服務員拿來很大本的菜單,放下一大疊餐巾紙(薄版napkins),送上吃不光的菜;周末,驅車郊遊,或者看一齣荷里活大製作,儘管片子徹頭徹尾是拍給美國人看的(國內同胞常向我推介”National Treasure”之類的荷里活「猛片」),帶孩子吃麥當奴或KFC,到很大的沃爾瑪、家樂福買很多東西,放進很大的家裏的很大的冰箱。平日空調長開,室內冬暖夏涼。上網普及率極高,喜歡網上購物、炒股。體育比賽最喜歡看NBA(棒球和Super Bowl尚未入侵)。深夜的電視廣告雜誌,大部份賣的是豐胸,貫徹大的追求。

大,帶來的是浪費、高消耗、高污染、破壞性的發展模式。雖然國內奉行所謂「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人所共知卻不能說的秘密是美國文化無處不在,小資以至上層社會,追求著美式的物質生活。中國跟美國的貿易逆差越益廓闊,國人自豪,美國控訴,但同時,美國跟中國間極寬的文化逆差,儘管對兩國之間的不對等關係影響得更深更遠,引起的關注卻是微不足道。

我所受的雖然是殖民地的教育,但也常提到中國文化。從小學教的古代四大發明,到中學教的詩詞歌賦,再到新亞書院提倡的新儒家精神,無不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出來社會後,卻領會到原來四大發明比不上粥粉麵飯,唐詩宋詞加四大名著抵不上一個荷里活,儒家則主要體現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現代中國尋找課本上所教中國文化的痕迹,竟是緣木求魚。

不少人問我為甚麼十年前,正值科網的黃金歲月,我卻跑去做手機應用。正如我很多的商業決定,這其實并沒有人家想象的深思熟慮,只是隨心而為。把每一個在美國出現的互聯網概念做一個中國/亞洲版,從門戶網站開始、到賣書、拍賣、再到較近年的搜索、博客、社交網站、微網誌等,這個C2C(copy to china)模式,當時覺得并不好玩,另方面,隱約感覺到在流動通訊和流動互聯網的領域,中國和亞洲有機會反過來領著歐美走,於是就選擇了做手機應用,直到現在。

事後證明我錯了,也對了。錯者,C2C方程式在商業上非常成功,美國成功互聯網案例的中國版,上市的上市,獲收購的獲收購,而尚在急速發展的,比如Facebook,中國的風險投資必定會投資在其中國的克隆版,造就一個中國Facebook,反正,風險投資也是美國傳來的,跟(過往)美式絕對的資本主義一脈相承,中國的風險投資借鏡美國的風險投資項目,理所當然,所以我制定公司方向不按照美國的風向,未有看風駛巾里,是個商業錯誤。對者,這些年間,中國的流動通訊市場,不單用戶數從九九年的二千多萬激增至現在的七億以上,而且國人使用流動電話的深度和廣度亦大大超越歐美,發展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流動互聯網,真正是「帶中國特色的移動主義」(不過美國畢竟是美國,一部iPhone,馬上收復不少失地)。

中國的流動互聯網服務多姿多彩,以手機遊戲為例,本土製作質量高而且有特色,多以武俠為題材,採取免費下載模式,不用單純依賴國家政策都能擁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另方面,PC多人在線遊戲的成熟、低端手機用戶群體的娛樂需求、開放的流動互聯網和低廉的數據流量費等市場因素,更使得以手機為基礎的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MORPG),無論質量和規模都領先歐美等地——雖然國人可能并不自知。

難得中國出現了有條件帶領歐美的創意產業,是否能把握這個歷史機遇,除了國策,最主要還得靠產業自身的承擔和努力。要成功,絕對很難,但日本的動漫、美國的電影,都不過是幾十年的產業,卻對年青一代做成五千年中國文化都及不上的影響,清楚顯示透過創意產業造就經濟利益疊加文化輸出,達到「財色兼收」,絕非癡人說夢。

五千年的歷史包袱,叫人太沉重,但為現代文化做點貢獻,中國這泱泱大國好應該有所承擔。即使不考慮為地球村越益單元的現代文化潑墨添色這大業,單單考慮國家利益,重經濟而輕文化都不是長遠之策,頂多只能讓我國維持世界工廠的地位,繼續壓抑貨幣升值,賺那給擠壓得可憐的毛利,并承受著污染帶來的惡果。

  1. 原以為財是大的氣是粗的,經常聽到北京人讚揚自己的城市很「大氣」後卻糊塗了,也搞不清楚是「大氣」還是「大器」,大概得請教《中文解毒》的陳雲老師。

Comments

在〈文化逆差〉中有 4 則留言

  1. 「Alvis」的個人頭像
    Alvis

    财大气粗 国民所最求也

    香港人 以往新年祝人财色兼收 不劳而获 不过幽默一下

    今年年头 在北京 成都 流行祝人牛气冲天 当时我身为单位领导 实在不能认同
    价值观依然在谦厚老实 默默耕耘 又对一堆年轻人说教了

    1. 「kin」的個人頭像

      谢谢niu总指导!

  2. 談…

    看了哥哥的《論山寨》跟譚先生《山寨文化須轉型 中港創造乃王道》,很同意哥哥的論點- 定義的不同。但當一件事情討論到定義問題,也即是告訢你這已沒有討論的意義.所以我在這也不作……

  3. 「nighttouratdubai」的個人頭像
    nighttouratdubai

    another consequence of 超英趕美…..shi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