吿解:我曾經覺得哲學離地、沒用

  1. 上週我挑戰極限,在香港的盡頭柴灣興華茶餐廳辦漂流教室,上半場沒人之後,下半場出現零的突破,一位讀者出席;也因為只有一位,聊得更加充實。
  2. 本週我變本加厲,衝出國際,週六(7.27)14:30-16:30 漂流到檳城的 The Alley,如果連這樣都竟然有人出席,我不排除從此號稱「讀者遍佈東南亞」。

今期內容有別於平日,卻又息息相關,是我月前替好青年荼毒室新書《哲學未來書》所寫的代序。

我對哲學的認識極度有限,寫的明明是科普,有時卻被評為「很哲學」,我總是心虛地覺得,對方的潛台詞是文章「內容離地,令人費解」。

可幸的是,哲學離地難懂這個刻板印象,近年被好青年荼毒室徹底推翻,有一次,友人問我為什麼不做「幣普」,我自辯說明明每週努力寫文章,卻原來在友人心目中,要像好青年荼毒室般親民才稱得上知識普及工作。我沒再反駁,因為心悅誠服。

《哲學未來書》探討網絡、虛擬、金錢、永生、烏托邦等哲學議題,好玩又有營養,除了可在獨立書店買到,也可在此直接購買電子書,而且還是寫上你名字的簽名版。


《哲學未來書》代序

告解:曾幾何時,我覺得哲學離地、沒用。

那是我的中學年代,當時的世界觀簡陋得可笑,學問分為理科及文科,前者具體而有用,後者抽象而沒用;哲學既然不是理科,那就是文科了,因此,哲學抽象而沒用。我如此推論,彷彿那是站得住腳的邏輯似的。

進入大學,我馬上得到報應,迎來人生中首次迷茫,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判斷主修所學的計算機工程,到底讓人類社會有所改善,還是變得更壞,並以此為藉口荒廢學業。困惑之中,我惡補了一些社會科學和通識課堂,試圖搭建分辨是非錯對的框架,稍微舒緩那種懸在半空,無處著力之感。時至今日,尋找答案的過程還在持續。

回想起來,當時困惑的由來,除了生活圈子瞬間擴大,更因為在大一開始接觸到互聯網,這個因資訊科技而生,繼而發展到無所不在的發明。剛踏入新環境,人類的自然反應是套上原有邏輯,然而在新世界待得越久鑽得越深,越容易觸碰到解釋的邊界,再不能輕鬆套用傳統邏輯,互聯網正是如此:當一切都由位元組成,可以完美拷貝,甚麼才是唯一?連唯一都難以界定,擁有又意味著甚麼?人類的互動不再發生於特定物理空間,身份要如何定義?

相信感到困惑的不只是我,現代社會區分青紅皂白越來越難,科學發展「責無旁貸」。數位技術發明前,不用判斷虛擬是否真實;生物科技出現前,無需探究複製人的生命跟人命是否等價;人工智能成熟前,不必考慮跟逝者意識談戀愛是否病態;航天科技有能力發現外星人前,不急於辯論在「黑暗森林」中殲滅另一物種是否道德……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除了帶來效率、便捷和享受,也伴隨著各種哲學議題,衝擊社會的共識,挑戰個人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這個時代脈絡中,慶幸有《哲學未來書》誕生。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虛擬真實的討論,相對於主流論述認為數位世界是個虛假、次等、讓人逃避的地方,我向來視數位世界為真實世界的延伸,在某些層面比物理世界更加真實,也因此拒絕使用「虛擬」這個帶誤導的詞翻譯「virtual」。我一直以為這是只有「技術宅」才會產生共鳴,沒法思辨的信念甚或信仰,卻原來世界上的另一個角落有位叫查莫斯(David Chalmers)的哲學家,不但想法類似,更著書立說,提出完整的論述去證成「虛擬」物件真實存在,既安撫了我這怪咖的寂寞,也為我土法鍊鋼的想法補充理論框架,平添一份書卷氣。

另一個命中我要害的議題是網絡。現代人深受社交網絡的演算法影響,我即使比較早意識到問題,卻未能免俗,近年積極尋找解方,雖然自信成功躲開演算法,避過其帶來的偏見,卻往往連人所共知的話題都一併錯過,與大眾近乎毫無交疊,「形同被社群放逐,成為社會的邊緣人一樣」(見〈網絡〉)。我以為這些困惑跟哲學風馬牛不相及,偏偏《哲學未來書》透過拉康(Jacques Lacan)和韓炳哲(Byung-Chul Han)的理論剖釋相關現象,提供諸多洞見,雖然沒有具體建議,至少指出了分析的方向,畢竟,哲學本來就是思考方法多於客觀答案。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我關注科學發展也著重實踐,嘗試透過科技改善世界,但哲學知識只及《蘇菲的世界》的程度(呃,當然也看過不少荼毒室的文章和影片)。生活中,偶爾觸碰到傳統邏輯的邊界,我總是老鼠拉龜,不知從何入手分析,往往只能憑感覺判斷,與其說是懶於尋根究柢,不如說連相關理論的存在都意識不到。《哲學未來書》觸及多個一直縈繞著我的議題,把傳統哲學理論應用到科學以至未來的想像,讓我眼界大開。

略感遺憾的是書中並未討論到近年取得重大突破的人工智能。在任何資訊都能於互聯網輕鬆搜索得到,學識何用受到嚴峻挑戰之際,人工智能更進一步,正逐步邁向任何事情都能由機器代勞的典範;當人工智能比任何人都懂得更多,做得更好,我們該如何自處,生活有何意義,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課題,哲學在此定可大派用場。

哲學的進路很特殊,相對於大部分學科著重知識,讓人「知」道和認「識」,從不懂到懂,哲學更著重學問,讓人「學」懂發「問」,更多時候鼓勵思考我們(自以為)已知的事物,讓人從懂到探究,再而思辨和反省。

科技發展像個擊向自己的回力標,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圖靈測試,變得成熟可用,首當其衝的並非勞動型工作,諷刺得很,反而是程式員、繪圖師、翻譯員等知識型工種;當知識可在彈指之間獲得,首先挑戰的是理工科的意義,反而探究常識的哲學,讓人判別是非善惡,更有機會成為「人機之辨」。哲學越益受到關注,足見好青年荼毒室的遠見,和近十年的修成漸得正果。

哲普有道的荼毒室秉承一貫風格,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寫下這部作品,有的放矢,把諸多未來議題置放於經典以至當代哲學理論,讀來趣味盎然,在科技發展不斷挑戰常識的年代,是來得正好的及時雨。慶幸讀到《哲學未來書》,除了理解到哲學沒用只怪自身不學無術,哲學離地皆因不懂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在思索未來的路途上,多了一班室友陪伴,不愁寂寞。


p.s. 上週在獵人書店分享「實體 x 平台 x 分散式:香港出版可以如何由字及興」,事後發現食環署派人報名,出席放蛇,獲得重視,與有榮焉。希望食環署職員有所得著,不只是覺得內容「很哲學」。


Comments

在〈吿解:我曾經覺得哲學離地、沒用〉中有 3 則留言

  1. 書評 – 哲學未來書

    香港出版的中文哲普書藉,自從李天命之後,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在香港電台還有多少言論自由的年代,香港有一班很有心的哲學人,製作「哲學有偈傾」的清談節目,為普羅大眾深入淺出介紹哲學。我自己大學時代副修過哲學,明白哲學無用之用與真係無用,很高興香港還有一班「傻佬」願意推廣哲學。

    這本書分十一個題目,每篇文章由不同作者撰寫,從哲學的角度探討未來的問題。其一文人相輕,我以前也有寫哲普文章,其二哲學本有不同學術門派之分,書中每篇的題目很有趣,但不知為何大部份作者的立論總是「錯誤」。很可惜現在年紀大,為養家生活操勞,沒有閒情逸致上網致打哲學筆戰,負責任地寫值得對方回應,理據充份的哲學文章。現在只是隨便地向每篇文章發些牢騷吐嘈一番。

    文化滅絕作為打頭陣第一篇,兼放上網供讀書試閱,寫得十分四平八穩。文中引用美國哲學家寫關於原著民的理論,以克羅族在白人政權下委身求存的例子,帶出只徒具空殼儀式的文化還是否原本的文化。我明白現今在香港出書要很小心,說錯一句話就變成禁書,但沒有把理論應用於香港文化正面臨滅絕危機上,身為一個香港本土的哲學家就不合格了。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容得下哲學家的存在嗎?

    永生這篇犯了偷換慨念的謬誤,文中的神一時意指基督教的三全神,一時又意掍古希臘神話中的神,兩者根本是完全不同的神。長生不老不等於永生,聖鬥士星矢不就殺了不少希臘神嗎?嚴格來說,希臘神沒有死掉的記載,但上Wiki說希臘神話中是有弒神的可能性,亦可以受到比死亡更痛苦的永恆酷刑。再者希臘神並非全知全能,不是沒有入何限制啊題。人之所以為人的題材很好,被作者完全糟蹋掉。

    絕育這篇完全地示範哲學的花拳秀腿,煞有介事地討論生育是否道德,還故作高深地引用一大堆道德理論,但中心的立論卻完全不堪一擊。作者大慨忘記了《自私的基因》這本哲學經典,生育不道德本身就是自我否定的立場,道德上必然為假。很簡單的思想實驗,地球上有兩班人,一班認為生育合乎道德,一班認為生育不合道德。一百年後,地球上只淨下認為生育合乎道德的人。道德思想必需有載體才存在,沒有人類的世界不可能是合乎道德的世界。至於過量生育是否乎合道德,倒是一個很實在的哲學問題。

    基因改造是科學和經濟學的問題,不是哲學問題。任何科技發展必然最終會低成本普及化,一百年前用有錢人負擔起電燈,窮人負擔不起所以不公平為理由,去反對愛迪生去發明電燈,豈不是很可笑嗎?新人類與舊人類會產生突衝,已經是老調牙的問題,不必去請教哲學家,看看X-Men或高達Seed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性別這篇作者中左膠思想的毒太深了,要批評實在不知該何說起。不過我倒同意社會性別(gender)應該取消,只需使用生理性別(sex)就足夠了。最多在一般正常男性與女性之外,加添生理上非男非女的第三性別,以茲區別。文章所提及的女性受迫壓問題,根本無需要創作出性別主義,應用傳統自由主義的平等人權就可以解決了。或許作者更應該把心機精神,去論證為何有J都可以係女人,至少可以當笑話看。

    家庭這篇也是四平八穩,除了有點悶外,找不出什麼問題。文中說孔子論孝,古人要守喪三年。現代人喪假最多只有一星期,如果有公司肯給三年有薪喪假,父母分開離世最多可放假六年,我十分支持推行儒家的孝道。
    網絡的想法嚴重過時,現今Facebook已死,沒有人去在意呃like了,只剩下靠網絡宣傳吃飯的KOL。Tiktok嚴格來說不是社交媒體,溝通十分單向,就只是一個有無限頻道的電視,而大部份人重回接受被動娛樂的懷抱。

    未來錢這篇不只是觀點不同這麼簡單,而是作者根本無知扮有料,外內人胡說八道,他對金錢和貨幣的理解,完全偏離正統經濟學的觀點。首先黃金的金錢價值並不需要政權來承認,有看過衰屍未日片也知,沒有政府也沒有貨幣,人們就會回到用使用黃金。黃金是因為其物理特性,才被人類視為金錢使用啊。其二是政府認可的貨幣,並不等於金錢,近的有津巴韋超級通脹那些比陰司紙更多個零的貨幣,遠的有民國未年的金元卷銀元卷。文章人說金錢是「需要人的集體認可」的對的,但金錢並不是純萃抽象的存在,還要有物理上有限供應才能成立。

    本來文章說黃金已死,金錢源於政府權力,本身是有一定哲學理據的說法。不過文章未段卻畫蛇添足,貪心要講加密貨幣。很明顯他沒有看過Bitcoin的白皮書,完全不理解Bitcoin數位黃金的理念,只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正正與文初說黃金已死自相矛盾。這篇文章可嚴重拖低整本書的水準,Likecoin發起人高重建為這本書寫序,竟然容許這篇錯漏百出的文章出街,實在太失責了。看了這篇文章的朋友,趕快去看高重建的《財富自由主義》以正視聽吧。

    未來人是書中哲普寫得比較好的一篇,用很有趣的例子去說明我們對未來人責任的道德問題。拿出道德效益主義這把尚方寶劍,然後再指出應用道德效益主義帶出的其他問題,正反相方的論點也有提及,是書中少數真正的哲普文章,其他文章的論點太過一面倒,太重作者想要「傳教」的意味。

    虛擬世界是否真實,用維根斯坦的方法,把「真實世界」改稱為物理世界,問題就輕易解決了。問題源於「真實世界」的慨念不清楚。不過文章中講及虛擬和虛構之別,倒是有哲普的風範。哈利波特小說中的魔法世界,是不真實的虛構世界。但哈利波特VR遊戲,則是一個真實的虛擬世界。不得不吐嘈,怎麼用Second Life這麼過氣的例子,講VR就應該用《刀劍神域》嘛。

    烏托邦也是一篇很四平八穩的哲普文章,分別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對迫壓的理解亦很有見地。文章提及Rawls的《正義論》,竟然沒有提及Rawls死對頭Nozick的《國家,無政府,烏托邦》,烏托邦不可能存在的推論,有點令人失望。如果文章能夠引用Nozick,為文章最後一句,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作注釋,這篇文章就一百分了。

    1. 莫講話完整文章回應的「筆戰」,今時今日,幾乎沒有人會在 blog 回應文章了,就算有回應也只是在社交媒體瑣瑣碎碎寫一點,像你這麼完整的回應,我已經 n 年沒見過了,好難得。

      可惜我不夠料子,像我在序所寫,我的所謂哲學知識只及《蘇菲的世界》的程度(而且已經忘了九成),未能回應,唯一是回應關於我的部分:我只是寫序的,可不是編輯呀。

      不過我會轉發給荼毒室友讀讀,看他們是否會回應怎從你表揚的「哲學有偈傾」,到被你大幅度吐槽的新書。

  2. 就算論壇也沒有多少人回應。現代人不寫字,打不成筆戰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