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我挑戰極限,在香港的盡頭柴灣興華茶餐廳辦漂流教室,上半場沒人之後,下半場出現零的突破,一位讀者出席;也因為只有一位,聊得更加充實。
- 本週我變本加厲,衝出國際,週六(7.27)14:30-16:30 漂流到檳城的 The Alley,如果連這樣都竟然有人出席,我不排除從此號稱「讀者遍佈東南亞」。
今期內容有別於平日,卻又息息相關,是我月前替好青年荼毒室新書《哲學未來書》所寫的代序。
我對哲學的認識極度有限,寫的明明是科普,有時卻被評為「很哲學」,我總是心虛地覺得,對方的潛台詞是文章「內容離地,令人費解」。
可幸的是,哲學離地難懂這個刻板印象,近年被好青年荼毒室徹底推翻,有一次,友人問我為什麼不做「幣普」,我自辯說明明每週努力寫文章,卻原來在友人心目中,要像好青年荼毒室般親民才稱得上知識普及工作。我沒再反駁,因為心悅誠服。
《哲學未來書》探討網絡、虛擬、金錢、永生、烏托邦等哲學議題,好玩又有營養,除了可在獨立書店買到,也可在此直接購買電子書,而且還是寫上你名字的簽名版。
《哲學未來書》代序
告解:曾幾何時,我覺得哲學離地、沒用。
那是我的中學年代,當時的世界觀簡陋得可笑,學問分為理科及文科,前者具體而有用,後者抽象而沒用;哲學既然不是理科,那就是文科了,因此,哲學抽象而沒用。我如此推論,彷彿那是站得住腳的邏輯似的。
進入大學,我馬上得到報應,迎來人生中首次迷茫,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判斷主修所學的計算機工程,到底讓人類社會有所改善,還是變得更壞,並以此為藉口荒廢學業。困惑之中,我惡補了一些社會科學和通識課堂,試圖搭建分辨是非錯對的框架,稍微舒緩那種懸在半空,無處著力之感。時至今日,尋找答案的過程還在持續。
回想起來,當時困惑的由來,除了生活圈子瞬間擴大,更因為在大一開始接觸到互聯網,這個因資訊科技而生,繼而發展到無所不在的發明。剛踏入新環境,人類的自然反應是套上原有邏輯,然而在新世界待得越久鑽得越深,越容易觸碰到解釋的邊界,再不能輕鬆套用傳統邏輯,互聯網正是如此:當一切都由位元組成,可以完美拷貝,甚麼才是唯一?連唯一都難以界定,擁有又意味著甚麼?人類的互動不再發生於特定物理空間,身份要如何定義?
相信感到困惑的不只是我,現代社會區分青紅皂白越來越難,科學發展「責無旁貸」。數位技術發明前,不用判斷虛擬是否真實;生物科技出現前,無需探究複製人的生命跟人命是否等價;人工智能成熟前,不必考慮跟逝者意識談戀愛是否病態;航天科技有能力發現外星人前,不急於辯論在「黑暗森林」中殲滅另一物種是否道德……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除了帶來效率、便捷和享受,也伴隨著各種哲學議題,衝擊社會的共識,挑戰個人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這個時代脈絡中,慶幸有《哲學未來書》誕生。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虛擬真實的討論,相對於主流論述認為數位世界是個虛假、次等、讓人逃避的地方,我向來視數位世界為真實世界的延伸,在某些層面比物理世界更加真實,也因此拒絕使用「虛擬」這個帶誤導的詞翻譯「virtual」。我一直以為這是只有「技術宅」才會產生共鳴,沒法思辨的信念甚或信仰,卻原來世界上的另一個角落有位叫查莫斯(David Chalmers)的哲學家,不但想法類似,更著書立說,提出完整的論述去證成「虛擬」物件真實存在,既安撫了我這怪咖的寂寞,也為我土法鍊鋼的想法補充理論框架,平添一份書卷氣。
另一個命中我要害的議題是網絡。現代人深受社交網絡的演算法影響,我即使比較早意識到問題,卻未能免俗,近年積極尋找解方,雖然自信成功躲開演算法,避過其帶來的偏見,卻往往連人所共知的話題都一併錯過,與大眾近乎毫無交疊,「形同被社群放逐,成為社會的邊緣人一樣」(見〈網絡〉)。我以為這些困惑跟哲學風馬牛不相及,偏偏《哲學未來書》透過拉康(Jacques Lacan)和韓炳哲(Byung-Chul Han)的理論剖釋相關現象,提供諸多洞見,雖然沒有具體建議,至少指出了分析的方向,畢竟,哲學本來就是思考方法多於客觀答案。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我關注科學發展也著重實踐,嘗試透過科技改善世界,但哲學知識只及《蘇菲的世界》的程度(呃,當然也看過不少荼毒室的文章和影片)。生活中,偶爾觸碰到傳統邏輯的邊界,我總是老鼠拉龜,不知從何入手分析,往往只能憑感覺判斷,與其說是懶於尋根究柢,不如說連相關理論的存在都意識不到。《哲學未來書》觸及多個一直縈繞著我的議題,把傳統哲學理論應用到科學以至未來的想像,讓我眼界大開。
略感遺憾的是書中並未討論到近年取得重大突破的人工智能。在任何資訊都能於互聯網輕鬆搜索得到,學識何用受到嚴峻挑戰之際,人工智能更進一步,正逐步邁向任何事情都能由機器代勞的典範;當人工智能比任何人都懂得更多,做得更好,我們該如何自處,生活有何意義,是每個人都躲不開的課題,哲學在此定可大派用場。
哲學的進路很特殊,相對於大部分學科著重知識,讓人「知」道和認「識」,從不懂到懂,哲學更著重學問,讓人「學」懂發「問」,更多時候鼓勵思考我們(自以為)已知的事物,讓人從懂到探究,再而思辨和反省。
科技發展像個擊向自己的回力標,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圖靈測試,變得成熟可用,首當其衝的並非勞動型工作,諷刺得很,反而是程式員、繪圖師、翻譯員等知識型工種;當知識可在彈指之間獲得,首先挑戰的是理工科的意義,反而探究常識的哲學,讓人判別是非善惡,更有機會成為「人機之辨」。哲學越益受到關注,足見好青年荼毒室的遠見,和近十年的修成漸得正果。
哲普有道的荼毒室秉承一貫風格,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寫下這部作品,有的放矢,把諸多未來議題置放於經典以至當代哲學理論,讀來趣味盎然,在科技發展不斷挑戰常識的年代,是來得正好的及時雨。慶幸讀到《哲學未來書》,除了理解到哲學沒用只怪自身不學無術,哲學離地皆因不懂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在思索未來的路途上,多了一班室友陪伴,不愁寂寞。
p.s. 上週在獵人書店分享「實體 x 平台 x 分散式:香港出版可以如何由字及興」,事後發現食環署派人報名,出席放蛇,獲得重視,與有榮焉。希望食環署職員有所得著,不只是覺得內容「很哲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