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本質凌駕形式

會計學有項原則,稱為 substance over form,有人翻譯為內涵先於形態,我則傾向譯作「本質凌駕形式」。深刻理解這項原則,不止有助於分析企業賬目,更能應用在生活上各個層面,幫助我們看穿事情的表象,理解背後的本質。

The DAO Hack vs Juno 議案 16

先舉例說明。假設 Alice 為 Bob Company Limited 提供服務,合約訂明不設工資,但每月貸款一萬元予 Alice、零利率、一百年後歸還。既然沒有工資,Alice 應該不用繳稅?實際上,政府會接受這套邏輯才怪,稍微正常的稅務局會把這筆為期一百年的零利率貸款視為工資,徵收利得稅;應該說,根據會計原則,Bob Company Limited 根本就不能把這筆每月一萬的交易以貸款名義入賬,而需以它的本質歸類,以工資入賬,這就是「本質凌駕形式」的會計原則。

郵報開信率持續下滑,難道作者終於按捺不住,轉而分析上市公司財報?很可惜,即使我想分析也無本事,談及這項會計原則,是因為上期〈以太坊創世十週年(下):百年以人〉刊出後,讀者 Wancat 留言問及,為甚麼我三年前大力鞭撻 Juno 通過議案 16 回收巨鯨收到的空投,現在卻「親疏有別」(這是我自己加的:),為以太坊透過硬分叉回收 The DAO Hack 的被盜款項辯護;我本打算在留言區回覆,卻發現越寫越長,乾脆刪掉,簡單回應說本週將用整篇文章回覆,順便實驗以這種形式寫郵報,跟讀者深度互動。

有了以上舖墊,對於 Wancat 的問題,我簡短的回應是 The DAO Hack 硬分叉形式上雖然跟 Juno 議案 16 相似,但本質卻大大不同;前者是回收駭客利用漏洞從社群身上獲取大量款項,後者是強行從巨鯨身上奪走其依據項目方擬定的規則所得的大量空投,是多數人的暴政,詳情請參考〈民主的試煉:Juno 議案 16 的當頭棒喝〉,本文不贅。形式只是執行手法,本質才是重點,因此我對兩起事件有截然不同的判斷。

必須強調的是,這並不表示我認為以硬分叉回收 The DAO Hack 款項是好事,事前做好測試去避免被盜才是好事,硬分叉這種非常手法,無論如何都不好,充其量是兩害取其輕之下無可奈何的選擇。我表揚的不是這種手法,而是遇上這宗足以拖跨整個生態的被盜事件,以太坊既不盲目相信以「code is law」凌駕一切,亦沒有(技術上也沒法)以中心化手法「主持正義」,而是以民主商討為大前提,透過論壇、民意調查等方法嘗試尋求共識。

民主商議方為最高原則

有論述指,code is law 是區塊鏈的最高原則,我們必須接受程式執行的結果,因此認定個別行為是盜竊本身就有問題。我也強調 code is law,同意它在 99.99% 情況都是指導原則,但無論一套系統如何滴水不漏,充其量只能把原則的適用範圍進一步推高,就當是 99.9999% 好了,卻不可能 100% 把 code is law 視作唯一準則,否則就等於把系統綁死在第一版的程式碼,接受任何運算結果都是「feature」,沒有任何情況是 bug,這顯然並不可行。

即便是最奉行 code is law、代碼改動最少的比特幣,同樣要修 bug、要與時並進,其他不說,單考慮早晚會來的量子電腦,要是 code is law 是唯一原則,豈不是說社群就不該應對,而只能接受量子算法終將把比特幣生態毀於一旦?顯然,code is law 的背後,無論如何不能抹殺社會和人,這些因素包括技術的演進、法律、道德等。

形式通常是客觀的,本質卻必然包含價值判斷,開首例子純粹因為極端,交易的本質屬於工資才顯得清晰,當換成另一些數字,便可能變得很具爭議性。以形式主導的好處是客觀、不含價值判斷,然而我們不能貪求方便而無視探討本質的重要性,即使那可能引起辯論甚至爭拗。借一句 TVB 還沒 CC 時的老話,「和諧唔係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一百個人有一百句唔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坦白說,以上我這樣寫,不無猶豫。猶豫的不是怕說錯甚麼,而是明確表示 law 的背後必然牽涉人為因素,很容易被曲解、被利用,輕則用以背書表面分散治理、實際中央主導的偽 web3 專案;重則被民族國家政府利用,輸打贏要,合用時就以法整治人民,不合用時就肆意釋法、修法、立法,無所不用其極。

有別於物理世界,web3 世界的「釋法」和「執法」由代碼擔當,有效避免人為干預,是 code is law 的真正意涵;而在「立法」和「修法」的層面,無論是民族國家還是區塊鏈,都無可避免牽涉人的參與,重點是過程必須符合民主精神,由持份者參與商議,需要時公平投票。

看穿形式,聚焦本質

碰巧在五年前的本週,我的《蘋果日報》專欄文章為〈穩定幣 = 美元的價值 + Bitcoin 的靈巧〉,意思是,穩定幣的本質為美元,形式是密碼貨幣。即使全球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憑著這份認知,就足以理解穩定幣的核心,美元穩定幣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美元本身有市場,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等地的國民爭相購買,而當美元以密碼貨幣、亦即穩定幣的形式出現,當地政府及銀行便再難於阻止國民買入及持有;當然,有些強國還是會透過科技高壓監控,而且說到做到,至少能有效禁制未能掌握相關技術、踏出舒適圈自主管理資產的大眾。

同理,近日坊間不斷討論港元穩定幣是否有需求,「本質凌駕形式」原則也能提供至少部分答案。問題的關鍵,在於港元本身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人想兌換成港元、或想把資金停泊於港元,但受制於傳統金融體制,於是當港元穩定幣出現,會釋放以往不存在的購買力。形式有助提升效率、加強效果,但本質才是關鍵,即使作為密碼貨幣大好友,我都不會認為,一種本來沒有市場的主權貨幣,會因為發行穩定幣而產生新的需求。

除了專案治理及穩定幣,日常生活中,形式反過來掩蓋本質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以 NFT 為形式,本質原是文化內涵,實際只是炒作;以手機 app 為形式,本質是以智能手機的特性演繹特定功能,實際上只為趕潮流、或為領政府補助而開發出沒事找事的手機 app;又或者,選舉這個形式,本質原是民主的實踐,群眾自由意志的表達,實際上卻是由中央欽點、勞民傷財的大龍鳳。

唯有看穿形式,聚焦事情背後的本質,才能理解世界的底層邏輯,認清真相。

POLL

你最想我寫甚麼題目?

  • 繼續深入回應讀者的其他提問。
  • 說好了的 BYOL,be your own library 系列。
  • 續寫 Signal 系列,或更多關於保護私隱的工具。
  • 憨人日記,風花雪月才是正經事。
  • 沒所謂,反正寫甚麼我都(不)會看。

p.s. 上週三的以太坊創世十週年線下活動,目測五、六十人出席,主持人 Phoebe 請自主管理錢包的出席者舉手,在場的我竟看不到一雙垂下的手。雖然清楚知道這只是同溫層效應,但對於七、八年來都在推廣開錢包,慣了大多數人沒有 web3 錢包的我,這個畫面依然震撼,教我暗暗激動。或許,是感動才對,我也搞不清楚。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