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最近港台重播的《小時候》,雖然不少朋友已經推過,但實在太精彩,自覺要盡綿力多推一下。由一個幾乎不看電視,家裡沒電視的人來推薦,不知道算是沒有說服力還是特別有說服力。

不否認,生於沙田長於源禾的我偏心整套片的瀝源邨取景,加了很多分數。不過就算不是沙田撚,只要住過公屋的,相信都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親切感。然而,不斷的強拍強拆,還有各種非人性化的數字式管治,卻又讓本是這麼近的親切感,顯得那麼遠。到今天還讓人感覺在生活的瀝源邨,距離被插針被重建,還有多久?

跟老朋友聊天,雖然大家住在公屋的日子有著各種不完美,地方狹小、沒有房間、電梯老壞、露台進雨、私隱欠奉等種種缺陷,但大家說起那段經歷,無不懷緬。即使日後「升呢」到居屋、私人屋苑的,回看過去都是帶著感恩的心,從沒聽過有朋友帶著甩難的心情搬離。

我拒絕相信這純粹是人性對回憶的美化。相反,我切實的體會到,那是社區裡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人與商店小販的交往,甚至人與空間物件的互動,隨著日子一點一滴積累發酵的感情,是有機的。這一切,全都不是地鐵沿線、購物商場、大型會所、用料上乘、酒店式管理可以提供的。

只不過是看到節目裡,1977年瀝源邨的樹苗,相對現在的老樹盤根,歲月的印記便已立體呈現。這是理所當然的麼?不見得。比如說,太古城也是1977年建成,但今天走在太古城,你能感受到的不是歲月的沉澱,而是地產商和管理公司的了得:一切都是如此的簇新,與時並進,無比現代化﹣除了實用面積以外。

好吧,就算你屬於香港另外那一半,沒住過公共屋邨人口,《小時候》還是滿載驚喜,劇情平淡但不沉悶,感動但不煽情。單是看第一集,十歲的家其和七歲的小敏坐在樓梯看著公園﹣另一個私人屋苑不會有的風景﹣聊著父母移民的原因,已讓人很窩心,天真而不幼稚,成熟但不老積。

只不過,假如讓家其和小敏去今天的小學面試,大概會被面試天王培訓出來的精英軍團殺過片甲不留吧?

我們每個人,都是幹掉那個美好年代的共犯。

﹣﹣
香港電台《小時候》經典重溫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在〈《小時候》〉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