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不是賜予的

前文提到,彷如無大台連儂牆的區塊鏈,研究核心課題是如何做到無大台而有共識

跟無大台、去中心化非常接近的另一個概念是民主。在區塊鏈的語境,雖然民主化和去中心化經常被混為一談,但兩者即使息息相關,卻並不相等。

最明顯的例子是比特幣。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程度非常高,這點沒甚麼人會質疑,但比特幣的白皮書,也可理解為比特國的「憲法」,卻是神秘人中本聰一個或一班人訂立的,99.99% 的持份者從來無從參與,可說是相當「獨裁」。

區塊鏈式民主的兩大重點

然而,數位國度的這種「獨裁」,還是比實體獨裁國家民主得多,具體體現在兩大重點:

一、自由進出:公有區塊鏈如比特幣不設准入和移民限制,用戶使用與否純屬個人選擇,同時享有隨時退出,轉用另一區塊鏈的自由;

二、自由創新:公有區塊鏈均是源代碼和數據開放,任何人都有權基於現有代碼甚至數據,另起爐灶「立國」,項目方無法阻止,關鍵是足夠的群眾基礎。技術上,這種做法稱為「hard fork」;公民社會裏,這種做法稱為 fork the government

自由進出很好理解,相當於可以隨時移民別國,無需審批,即港人常說的「用腳投票」。至於 forking 自由創新則是「用手投票」,對資訊科技不熟悉較難深刻理解,勉強要類比的話,就是港人的終極防具李超人,當政府缺乏誠信、打壓民主、限制自由,超人就會在倫敦複製一個香港城,然後港人集體移民,而政府無權阻止。

既然有比特幣般高度去中心而低度民主的區塊鏈,邏輯上自然也有高度民主而低度去中心的區塊鏈,就是說,持份者有權參與治理,但選擇把某些範疇交由代表處理。

去中心化和民主化程度不一,表面上矛盾,實際上兩者的互動,造就了更多可能性。除了自由進出與創新,少部分公有區塊鏈會提供機制讓持份者「修憲」,持續改善技術協議(protocol),也為持份者提供了雙重保障。在全面制定各方面細節前就首先保障群眾修憲這最基本權力的憲法,可以理解為「憲法 MVP」,最小可行方案 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懂得自我進化的憲法。有了憲法 MVP,區塊鏈的開發方可以更放膽迭代產品,實踐理念,把民主化與去中心化的時間表交予群眾制定。

這種先保障群眾的修憲權再放膽執行的實踐,跟所謂「共和國」長年打著「為了人民著想才制定某些政策」的旗號打壓民主與自由,實際上死抱威權不放,不可同日而語。

民主 x 去中心的 2 x 2 矩陣

不同程度的民主化跟去中心化產生的區塊鏈,可以理解為一個 2×2 的矩陣:

一、獨裁而中心化:私人數據庫。

二、獨裁而去中心化:例如比特幣。

三、民主但未徹底去中心:例如設有投票機制的大部分 DeFi 項目。

四、民主而去中心化:終極理想。

技術的出現時序,是從私人數據庫開始,到 2009 年的比特幣,在到近年先確保民主基礎再持續發展的各種項目。最終民主而又去中心的區塊鏈出現,是個合理的推演。

區塊鏈的民主化並不代表去中心化,後者提供不了前者,但前者保障了後者。只要持份者有足夠強的意願,就有路徑以民主逐步推動去中心。在物理世界,方勵之告訴我們「民主不是賜予的」,也許在數位世界,我們也該有種覺悟——去中心不是賜予的

* 原刊於 2020.10.13 蘋果日報專欄 #decentralizehk


《區塊鏈社會學》週報,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實踐出版自由、財務自由和民主自由。文章逢週四刊出,直接送到訂戶郵箱。



Posted

in

by

Comments

在〈去中心不是賜予的〉中有 1 則留言

  1. […] post 聊聊讚賞公民共和國的民主進程 ‧ 一 ‧ 前言 appeared first on chungkin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