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與置業

上週有關港府施政的兩大話題,一是配對私人投資等鼓勵資訊科技創業的政策,二是收緊按揭比例壓抑置業的措施。

說出來有點欠揍,但我不認為政府有責任幫助全民置業。反過來,政府應該讓人民免於恐慌性置業,不用承擔流落街頭的風險,也有選擇賣身賺大錢以外其他生活方式的自由。香港人以「上車」來描述置業,相信是全球獨有,套用得非常好,很形象化。諷刺的是那根本不該是輛車,更遑論是比高鐵開得更快的車。

人人置業邏輯上本就不可能。樓價升的話很多人沒法置業,樓價下跌的話大部分人不敢置業,樓價平穩呢,大家也不急於或不選擇置業。顯然,三種情況裡面,樓價平穩最理想。社會的經濟應該依賴生產和創新而非靠炒賣資產,政府應當壓抑炒賣鼓勵創新,本是簡單不過的常識,可惜不是港府的常識。

創業也一樣,政府沒有責任也不應造就人人創業,相對而言,政府應創造一個社會環境去降低創業失敗的代價,避免只有有錢人才承受得起。

在香港,資訊科技創業的最高成本,不是工資,更不是租金,而是機會成本、社會成本。創業基本代表不上車,因為即使解決得了首期,只信磚頭不信創新的銀行體系,不會對自僱人士批出按揭。樓價一直漲,幾年後一旦創業失敗,創業者輸掉金錢時間外,還得面對缺席資產升值遊戲的現實,彼落此起。其次,資訊科技公司積弱,視創業經驗為資產的公司少,視創業失敗為浪費青春者多,跟矽谷公司無任歡迎創業者加盟的生態大相徑庭。這些在港創業的隱性成本,比賬面成本還高。

事實上,失敗率極高,是資訊科技創業的本質。比如中國的手機遊戲市場,去年新遊戲上萬款,賺大錢的不到百分一,關掉的才是大多數。要推動創新,不是要在意高存活率,而是要讓失敗變得等閒,甚至變成美事。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上次聽到已有二十年,大概社會已經忘掉,又或者現在的年青人不好騙,沒人再說。我卻依然相信這句話,只不過很多時語境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生態圈,不是一個人失敗了很多次就能成功,而是前人的失敗經驗積累下來,讓可鑒前車的後來者得以成功,可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積極演繹。

政府想學矽谷,要學的正是這種社會接受失敗、公司欣賞失敗、個人無懼失敗的生態和氛圍,而不是它的硬件。正如(不流動的)流動美食車,對於本來就以小販和大排檔馳名的香港,如果有甚麼參考價值的話,不是它比魚蛋車龐大幾十倍的體積,而是它彌補大商場和連鎖店的不足,靈活地在人流多店鋪少的地方「快閃經營」,提供多元選擇的理念-這個理念香港本來就有,殺死它的兇手正是港府。

樓價有週期,資訊科技創業的時機亦然。樓價上一個高峰是97年,低谷是03年,至現在樓價又漲了四五倍。要是政府真心打擊炒賣,不會只在樓價瘋漲時才做點小動作,而是在樓價處於可負擔水平時,就一直貫徹壓抑炒風的政策。

而資訊科技創業,高峰是2000年的dotcom潮,直到最近達到另一個高峰,中間沉寂了十幾年。政府為資訊科技公司配對私人投資,除了指定科學園公司的理念不明外,是項德政,但我們不防瞻前顧後監察,假如政府總是在創業氛圍高點才較有作為,熱潮退卻便「凍腳」,那其實是在投機,是高追低沽。說的好聽一點,頂多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不是壞事,然而政府更應做到的是即使創業環境不佳,也深信創業者對社會的價值並給予支持,雪中送炭。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5.03.08 “Ryu vs Ken” 專欄


Posted

in

by

Comments

在〈創業與置業〉中有 6 則留言

  1. 「kencoder」的個人頭像

    創業與置業, 也是適者生存的遊戲,而且要有死就死罷(作死)的心態,唔係個個玩得起;
    雖然不知政府對startup有何貢獻,
    但傳媒近年努力報導startup的成功案例,算是hk startup界來說已不錯,至少後生們(80,90後),不像我們那些年的,一窩蜂希望去銀行、政府、保險那些保本行業;

    1. 「kin」的個人頭像
      kin

      是,最近幾年比我們那些年好多了

  2. 「kencoder」的個人頭像

    PS: 外國人就有車房來創業,香港人連車位也未必租得起,創業其實已經有一定困難了。

    1. 「kin」的個人頭像
      kin

      我覺得好些矽谷成功故事說開始時怎麼刻苦,說只能在車房創業,幾搞笑,有車房就已經是世界的很少數了,佢地D車房夠香港草根一家四口住。

  3. […] Source / 內容連結 […]

  4. […] 關於本地資訊科技和創意工業的發展乏力的原因,網上大量真知灼見,自己以前也著墨不少,與其三幅被,不如說件小事。幾年前有次跟小熊在炭谷大排檔下午茶,都已成家置業的大家居然談起「mortgage hacking」,研究怎樣在視創業者為無產階級的香港銀行體系申請按揭。這番重聚,大家幾年來的心力全部花在事業,帶來的收入卻遠遠追不上物業的升值。在香港,投入和產出,價值和價錢的錯配,盡見於此。我敢說,一千項鼓勵創業創新、扶持弱勢行業的措施,抵不上一個高房價政策。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