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ntralizehk 來到第九期,幾乎每期都關於錢。透過專欄認識我的,大概會以為我發錢寒。實情卻是,我過了半輩子都沒搞清楚金錢為何物,資本主義怎麼玩,近年才稍有心得,為免別人重蹈覆轍,於是努力分享本應免費教育必讀、但學校從未教過的常識。
Category: 《區塊鏈社會學》
世上所有穩定都是相對的
兩週前介紹了穩定密碼貨幣,有人在 #decentralizehk 電報谷問,近來美元下跌,那穩定幣會怎樣。顯然我沒能讓提問者透徹了解概念,才會有這條問題出現。
You are what you spend
英文裡面有個常用句式,You are what you X。文青相信 You are what you read,在意自己讀、不讀甚麼書,也透過看人讀甚麼書,推演對方性格;時裝設計師會說 You are what you wear;食評家會強調,You are what you eat。那個 X,就是群體最重視的東西。
穩定幣 = 美元的價值 + Bitcoin 的靈巧
執筆之時,比特幣剛剛升破 11,000 美元,有記者問我比特幣六月以來走勢強勁的原因。我不願到處得罪人,但更不想言不由衷,就告知我不評論短期幣價,並且認為所有類似的評論,不論對與錯,都是猜的。然而只要把時間線拉長,比特幣產出有限,而美元不斷貶值,比特幣升值只是每人都懂,ECO 101 的基礎理論。
網上書展,不應該是傳統書展的次貨
香港書展遇上嚴峻疫情,被逼取消。有見坊間99%的地面推廣活動被取消,有靈活變通的活動籌辦公司開發出網上展覽系統,以本月剛出版的拙著《區塊鏈社會學》為案例參展商之一,倡議舉辦網上書展和其他展覽。 小型網上書展的出席者當中有人問,「虛擬書展怎樣可以辦得更好、更像真實?」回應的是活動籌辦專家,答得頭頭是道,我在討論中扮演的角色是新書作者,不好添亂。但我心裡的意見其實是,這條很典型的問題,捉錯用神。
send 錢就是 send 相,都只是 send 數據
我把註冊 Argent 賬號類比為五分鐘開立離地戶口,有人覺得誇張,畢竟那不過是下載個 App,開個賬號而已。這是太簡便所引起的錯覺,如果過程像開離岸戶口,需要填寫大量資料、提供各種文件、等一兩個月甚至要親身飛一趟,或許就會覺得比較厲害了。
「我啲錢究竟響邊」
拜託,不要嘲笑政府派四千元的方法很笨,因為我更笨,整週在人手一個一個派 1 USDC,不但稿費派光了,連政府回水的一萬都得動用,錢沒了不特以,還累得要命,但也很高興,香港多了一批離地戶口的種子用戶。
密碼學不是學密碼
幾乎每篇文章都在釐清被誤解的詞彙,再這樣下去我得改行編詞典了。但在停手之前得先談談「密碼」,畢竟這太有趣了,密碼學研究的居然不是密碼。 Cryptography & Password 但用英文說出來,這事情就不奇怪了,密碼是 password,密碼學可是 cryptography。password 指的密碼是「通關詞」,知道這個詞(word)就能通過(pass),經典是「芝麻開門」;而 cryptography 一詞裡的密碼,指的卻是「加密後的訊息」(也稱密文,cipher-text),在某些語境則用來表示「密鑰」,只是在中文巧合地也被稱為密碼。2020 年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指的固然是後者,有媒體連密碼所指為何都沒搞清就胡亂報道隨意分析,貽笑大方。
貨幣抗爭‧下 —— 從擺脫金融體制束縛開始 #decentralizehk
關於黃色經濟圈 2.0 所需要的入金與出金,很多交易所提供 USDC 買賣服務,讓用戶轉帳或者以信用卡購買,或出售後電匯回傳統銀行帳號。此外,直接到 Circle 官方網站,更可享用免費的雙向兌換;所謂免費是指 1 美元雙向兌換 1 USDC。
貨幣抗爭‧上——黃色經濟圈 2.0 #decentralizehk
一向喜歡馬克思,「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是我奉為公平的最佳實踐。喜歡不單因為他的學說,更因為他說的另一句話:「哲學家只是以各種方式解釋世界,然而關鍵是,改變它。」 對於傳統記者,筆鋒就是利劍;對於科網巨頭,數據就是石油;對於手無寸鐵的公民,科技就是武器。你大可以不進攻,但絕不能不防守。當禮崩樂壞,法律條文可以任意增刪詮釋,社會回到原始狀態,共識機制回歸 「proof of force」(武力證明),武力變成最基礎的憲法。不忍造成人命傷亡,也不想任人魚肉,資訊科技是我們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