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

月初本欄討論大媽,反對把廣場舞「定性」為文革復辟、跳紅舞、表達政治訊息。有朋友堅持,大媽不選公園而在行人專用區跳舞,好比在禮賓府牆上塗鴉,政總門外打war game,只會是因為政治原因。

我一再重申,同意某些場合開大喇叭跳集體舞會造成滋擾,我自己就很需要清靜的環境,受不了都市和公交的噪音。再談這個話題不為撐大媽,而是嘗試回答朋友,除了政治,還有甚麼在行人專用區跳舞的原因。我認為是為著一份存在感。

存在感這個在大陸流行的說法,印象中我從未在香港的日常生活聽朋友提起過,但它肯定不是大陸的特有產物,是否深刻理解都好,大部份人至少聽過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一說,思考、體會自身的存在,古今中外都有。

但透過自身思考就能論證自身存在,那是大哲學家的能耐,絕大部份人,都是透過跟其他人,跟這個世界的互動才能體會自己的存在。我們沒必要把存在感看成艱澀的哲學或高深的心理學,就當基礎物理學,存在就有質量、有引力,牛頓第三定律告訴我們,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我們需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正是透過一度反作用力。

嬰兒想引人注意會大哭;有年青人喜歡晚上在彌頓道踩滿布閃燈的「死飛」;有積極參與雨傘運動的朋友說呼喊需要被聽到,所以佔領旺角比金鐘重要得多;有大媽提高聲浪和在行人專用區跳廣場舞;最極端的,日本有失業者到公共地方無差別殺人,都跟存在感這個基本需求或多或少有關係。這不是說因此這些行為就是對的或者錯錯的,而是說出之有因,這些需求要得到滿足,社會要去疏導。

或者還是有人覺得議題扯得很遠,自己沒有這個需求。卻原來,所有在Facebook的內容,不論譁衆取寵還是含蓄低調,本質上都是為了互動,都會產生存在感。連讀這些文字,都是在參與我「刷存在感」的過程。我在寫的不是個人日記,寫是希望你能讀到,最好能回應,這是互動。

「刷存在感」,是大陸的說法,像刷信用卡,本來沒有錢,刷完,就無中生有。之所以這個說法在國內特別普遍,也是國情。十三億人口,當中的很多人,沒有人注意,也沒有人需要自己的注意,讀書的沒法讓高考等自己一天,工作的沒法讓生產線因為自己上廁所停頓一秒。他/她們因為五分之一機會,生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而不是千分之一的機會成了香港人,領導人、貨幣、外交、內政、物價、房價、醫療、環保、食安,所有政策和資源分配都不受自己影響,沒有反作用力,感覺不到自己的質量。

刷存在感最方便最便宜的途徑,當然是互聯網論壇和在線遊戲,我game故我在,這既是在線遊戲在國內發展得特別早特別旺盛的原因,也是我能在遊戲專欄寫這個話題的原因。在現實世界彷彿不存在的人,在遊戲裡花點錢可以跟人比拼,可以買衣服炫耀,也可以買「大喇叭」強逼所有人聽自己說話,花錢足夠多,甚至可以讓其他人膜拜,提供現實世界所沒有的存在感。就算沒錢花,也可以「刷屏」,即香港說的洗版,在聊天室裡不斷說話,哪怕是copy&paste同一句話一百次,哪怕是人見人憎,也是種互動,總之讓人不能忽略,我﹣﹣存﹣﹣在﹣﹣。

存在感的需求,無關文化差異,無關男女老幼,也不是「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面台」的浮誇之輩才有。有些國家的人對它好像需求更大,是因為這份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得到滿足。常有人駁斥民主不一定產生最佳結果,但其實,民主最大意義在於體現公民參與的權利,體現生而為一國之民的存在、質量和溫度。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5.07.19 “Ryu vs Ken” 專欄


Posted

in

by

Comments

在〈存在感〉中有 4 則留言

  1. 「Leo Panthera」的個人頭像

    // 「刷存在感」,是大陸的說法,像刷信用卡,本來沒有錢,刷完,就無中生有。

    「刷」係來自 online game 術語「刷副本」,「刷 XX」係指(反覆)做某一件事去獲得某啲嘢,同刷卡無關係。

    1. 「kin」的個人頭像
      kin

      嗯,謝。我也沒有「刷xx」是來源於「刷信用卡」的意思,後者可能純粹描述“swipe那個動作,只是拿它從無到有的共同點玩玩。

      「刷副本」是否源頭也不好說,刷帖、刷信用那些,可能更早也不定。

  2. 「欧鑫」的個人頭像

    如果单单讲炫耀,那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成就方面的内容。
    但如果是存在感,范围就广得多。
    又有启发,好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