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字典:貨幣、黃金、法幣、通貨、比特幣

金錢

名詞。帶有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價值儲存三種基本功能 [1]計畫單位指每個人都用它衡量價值(「一夜夫妻百二蚊」),交易媒介指相對於以物易物的模式中 A 的物主和 B 的物主必須情投意合,所有人以 Z 作為中介,所有東西先換成 Z,再以 Z 換取想要的 B、C、D、E,而 Z 就成為了「金錢」(因此「無錢萬萬不能」)。價值儲存指產生了一份價值但暫時不需要用,把它先存起來所使用載體,原始的方式比如漁民把漁獲醃鹹,方便儲存價值(顯然,鹹魚並非理想的價值儲存工具)。

貨幣

原意是以帶「內在價值」的「貨」用作「幣」,比如咖啡豆可供飲用,即帶有內在價值 [2];方便存放不易變壞,適合價值儲存;單位很小,適合用作計價單位交易媒介;三種因素加起來,可用作「貨」幣。內在價值的重要性在於,要是咖啡豆換取不到其他物品,至少可以拿來喝。

來到現代的已發展國家,一般人心目中的貨幣,是金錢的同義詞。

黃金

咖啡豆顯然不是理想的貨幣,比如它並不稀有,如果整個社會都用它作為貨幣,供應就會遠大於需求,也讓原有的內在價值失去意義。其次,如要處理大額交易,運送咖啡豆也會極之不便。

歷史發展下來,人類逐漸共識到使用稀有的黃金和其他貴金屬作為貨幣,就如古裝片主角在衣袖拿出一錠金的情況。雖然開始時黃金也具有內在價值,但當黃金被廣泛用作金錢,內在價值有多大逐漸變得次要。

法幣

法定貨幣,「法」律規定用作貨「幣」的物品。黃金用作錢(嗨,金錢的字首就是金,錢的部首也是金,不是沒發現吧),是民間自然而然、逐漸形成的共識;但法定貨幣則是政權的硬性規定,萬一政權倒台,相應的法定貨幣也會失去價值。俗語說「黃金愛亂世」,因為黃金的價值跨越時空,橫跨國界也超越政權更替。

我們說港元、日圓、台幣之類,偏偏會說美「金」,因為二次大戰後期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 35 美元兌一盎司黄金,金本位讓「美金」成為世界貨幣。

然而,1971 年尼克遜取消金本位,「美金」變成「美元」,美元背後再無稀有的黃金,純粹由美國的體制背書,說得俗一點,信美元,就是信美國的國力與軍隊。

通貨

在市面上流「通」的法定「貨」幣。現代國家政府會(嘗試)透過把貨幣的流通量跟生產力掛鈎,使得當地貨幣相對日常用品的購買力穩定,造成「金錢是穩定的」錯覺。

流通貨幣的增加超過生產力提升,就是通貨膨脹。手持貨幣「不投資」,資產就會貶值。膨脹的通貨,不會是理想的價值儲存工具。

比特幣

密碼貨幣(cryptocurrency)是以密碼學(cryptography)[3] 為基礎發行的貨幣,最早出現也最廣為談論的是 2009 年誕生的比特幣 Bitcoin,其市值也是所有密碼貨幣中最高,當下約一萬億(1 trillion)美元,超越世上多數法定貨幣,是黃金的十分一左右。

相對於黃金的價值在人類悠長歷史中逐漸奠定,法定貨幣的價值由各國政權背書,比特幣的稀有性由數學背書,共識由下而上產生,但形成的速度比黃金快百倍甚至千倍。

金錢

形容詞。描述某種資產帶有多強的計價單位、交易媒介、價值儲存的性質。

不同的資產有著不同強度的金錢性,有些資產「很金錢」[4],但絕對金錢就像數學的「無限」,是個現實中不存在的概念,因為世上不存在一種資產能完美滿足金錢的三大功能。

美元是全球最通用的計價單位和交易媒介,卻是個「漏水」的價值儲存工具。黃金是很優秀的價值儲存工具,但也因此對應美元長線升值,於是不太適合用在日常生活的計價和交易。

至於比特幣,最宜理解為數位黃金,其金錢性主要發揮於價值儲存。批評比特幣不適宜用作日常交易是正確的,卻也是多餘的 [5]

* 原刊於 2021.05.04 蘋果日報專欄 #decentralizehk


Posted

in

by

Comments

在〈金錢字典:貨幣、黃金、法幣、通貨、比特幣〉中有 1 則留言

  1. […] post 金錢字典:貨幣、黃金、法幣、通貨、比特幣 appeared first on chungkin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