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文創眾籌羽翼漸豐

去年二月,本欄《一人一股救亞視,是好事》談及群眾集資的理念,當時本地的例子寥寥可數,勉強只數出《光輝歲月》遊戲漫畫週邊,而且是在台灣 FlyingV 眾籌網站作為集資平台。

年半過去,情況大為改變,越來越多項目嘗試直接向公眾集資,也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眾籌的理念,並參與其中。以我最近支持的兩個項目,《勁揪體籌旗造字計劃》《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為例,徹頭徹尾的本土題材,均成功籌得所需資金實行計劃,可喜可賀。

「勁揪體」本是多媒體設計師 kit man 在雨傘運動期間為寫「我要真普選」創作的字款,後來越用越廣,比如在世界盃外圍賽時製作寫有「香港勁揪」的紅旗,驅使 kit man 萌生製作全6000個常用中文字「勁揪體」字庫的念頭。「廣東話同正體字都係中華文化入面嘅 SSS 級珍寶,作為香港嘅一份子,我希望可以用我自己嘅方法去將正體字好好咁演繹一次,造出一隻大家都可以用嘅勁揪體」 kit man 在造字計劃的官方網頁如是說。

相對於26個英文字母,中文方塊字非常獨特,單是常用字就數以千計,使得造字非常繁複,遠超一人兼職可以處理的工作量。項目估算需要至少65萬港元,支持全職字體設計師、兼職造字輔助員和拼字系統程式員各一名,投入兩年時間方能完成。造字計劃在完結前臨尾衝刺,最後籌得接近75萬,超額完成。沒有眾籌,這世界很可能不會有勁揪體。

至於《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製作成本雖然沒有勁揪體高,但過癮程度毫不輸蝕,目標是把21篇香港中學中文範文如〈聽陳蕾士的琴箏〉、〈六國論〉、〈孔乙己〉等,改寫為廣東話版本。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並序,於書中是這樣的:「我屋企窮,耕田都唔夠食。細路又多,米缸入面連穀種都冇。想搵餐晏仔,但都係冇乜計。」(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香》由熱衷本土文化的史兄、林非、擇言、Edwin聯合編著,orangekim 編輯、波屎亂入插畫、創造館出版,一個多月來籌得 87,251港元,已經在書展期間推出,最近甚至加印。

更難得的是《香》並非透過如KickstarterFlyingV等港外既有網站眾籌,而是由洗車俠開發出PROJ.HK,專門為支持本地文化創作眾籌而用,並希望長遠建立一條完善的本地產業鏈。年半前提到本港沒有眾籌網站和生態支持本地創作一說,已經得到有心有力人士著手解決,難能可貴。

除了以上,近月的本地眾籌還有林一峰在音樂眾籌網站「音樂蜂」上進行、與香港中樂團合作的《Made in Hong Kong》現場專輯,目標30萬港元,六月完結時籌得333,440港元,成功達標。最新的項目則有仍在進行中《逆向誘拐》電影眾籌,由曾獲兩項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的《點對點》導演黃浩然負責。電影已從其他渠道籌得五百萬港元,眾籌的目標為二百萬,支持二萬以上的更會成為電影的股東之一,將獲0.25%股權。

從漫畫、遊戲,到造字、語文,再到更大眾化的音樂、電影,本地創作的眾籌活動羽翼漸豐。令我擔心的是,本港的民間自發活動,無論多有意思,往往得不到政府祝福之餘,還要因為既得利益、過時法規、所謂社會秩序等各種理由被無理規管。希望只是我過敏,但總感到本地眾籌被政府參一腳,只是早晚的問題,尤其是當出現敏感題材時。事後領功事小,打壓異見事大,到時即使不願靠政府的本地創作人也將避無可避,唯有自強。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6.08.07 “Ryu vs Ken” 專欄


Posted

in

by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